【皮肤健康】脂溢性皮炎是种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疗?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又称脂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面、胸背或会阴部等皮脂溢出部位,可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红斑性皮疹,表面附着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01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脂质分泌异常、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受损等多种内外源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但近年来在脂溢性皮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
1. 马拉色菌感染
研究发现脂溢性皮炎患者头皮屑中卵圆形糠孢子菌占头皮屑中全部微生物的74%,而在非脂溢性皮炎患者中这一数字仅为46%,这说明卵圆形糠孢子菌可能是导致脂溢性皮炎的病因或是其加重的因素。
2. 脂质代谢
脂溢性皮炎的好发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青少年和中年人,男性多见。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活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皮脂分泌多的人不一定会发生脂溢性皮炎,这说明单纯皮脂腺活动活跃不是该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脂质成分的异常主要通过为马拉色菌生长提供有利环境而致病。
3. 免疫因素
免疫抑制的患者表现出对脂溢性皮炎更高易感性。随着 CD4+T淋巴细胞减少,脂溢性皮炎发病率增加,皮损程度加重,这提示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关。
4. 遗传因素
目前对脂溢性皮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一直很有限,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可能发挥作用,因为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亚型往往会增加患脂溢性皮炎的风险。
5. 皮肤屏障受损
角质层是表皮的无核外层,可防止水分流失、防止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从环境中进入。其最基本的功能是防止水分散失,即称为表皮渗透屏障,这表明角质层屏障结构的破坏与脂溢性皮炎有关。
02
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往往局限,初发于头部,加重者可向面部、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腋窝、外阴部及腹股沟等处发展,临床表现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
非炎症性表现为头皮轻重不等的小片灰白色糠秕状脱屑,没有明显的红斑或刺激反应。炎症性表现为油腻性鳞屑性斑片,基底潮红。以后逐渐扩展、融合成边界清楚的地图状大斑片,严重者累及大部分皮肤,覆有油腻性厚痂,可有渗出,伴有腥臭味。
炎症性皮损多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随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红斑基底上附有糠样或斑片状鳞屑,鳞片通常有 黄色、油腻的外观。水疱或结痂少见,多数是刺激导致(如过度治疗)。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由于瘙痒而搔抓,可以引起继发性感染。外用药不当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改变,严重者可发展为红皮病。
03
临床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脂溢性皮炎的治疗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01
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认为,脂溢性皮炎主要为血热风燥证、脾胃湿热证、血虚风燥证等,故其内服治疗宜清热凉血、疏风止痒等为主,并可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增减药物,可达到较好疗效。一些中成药,如润燥止痒胶囊,其成分包括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等,可以起到养血滋阴、清热消肿、润肠通便的功效,除了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在痤疮等其他皮肤病治疗上也有较好疗效。
02
西医治疗
• 角质溶解剂:包括括煤焦油、水杨酸和吡啶硫酮洗发水等。
• 抗真菌治疗:目前研究认为,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真菌药物治疗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药物包括:酮康唑、舍他康唑、环吡司胺凝胶、2.5%硫化硒洗剂、口服伊曲康唑等。
• 抗炎治疗:①糖皮质激素药物。主要为外用制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二丙酸倍他米松乳液、地奈德乳膏等。②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主要包括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不良反应较少,能有效控制红斑、脱屑等症状。
• 其他药物:此外,还有一些新型药物如透明质酸凝胶、烟酰胺、吡啶硫锌气雾剂等,如祝行行等用透明质酸凝胶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但相关文献报道仍较少,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03
一般治疗:
• 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 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与保湿。
• 婴儿头皮脂溢性皮炎,可每天用温水、婴儿洗发液给婴儿洗头,去痂皮,然后使用润肤油。
04
物理治疗
包括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 light,IPL)、窄谱中波紫外线(narrow band ultraviolet,NB-UVB)、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射频(radio frequency,RF)等。
※ 温馨提示
脂溢性皮炎患者日常应监测病情变化,观察在现有治疗方案下缓解或加重。已经治愈的患者,要留心是否存在复发表现。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尤其是使用激素治疗者,应监测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特别提醒※
文献引用:
[1]张凡,李沅鸿,李姝润.脂溢性皮炎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美容,2022,10(122):83-90.
[2]祝行行, 蒋文静, 朱威. 脂溢性皮炎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1):41-43.DOI:10.11786/ sypfbxzz.1674-1293.20170112.
[3]钟彩梅, 郑秀芬, 黄桃源等.宏基因组分析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菌群变化[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27(4):241-246.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20.04.006.
[4]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
杂志 ,2020,19(3):283-284. DOI:10.3969/j.issn.1672-0709.2020.03.027.
[6]蔡宛灵, 闫小宁, 杨雪圆.脂溢性皮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9):3297-3302.DOI:10.3969/ j.issn.1008-8849.2020.29.025.
更多参考文献略。
内容审阅:
注:本文仅做科普宣传使用,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稿,文章内容不代表医院的真实治疗情况,具体治疗需以主治医师的临床方案为主。
👇点击阅读原文,咨询病情,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