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全面了解头痛之四:偏头痛(一)
偏头痛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英文表述为Migraine一词最早由Galen(公元131-201年)提出,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发作性、搏动性剧烈头痛;发作时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呼吸增快、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头痛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半侧面部和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历时数分钟或半小时。

其患病率:欧美国家,1500~2000/10万人口(1.5%~2%),中国732.1/10万人口(37808例/3837597人(0.73%);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10%-15%,中国为0.06%;就患病年龄而言,国外以25-45岁多见,中国以20-45岁多见,10岁以下仅43/10万,14岁以下仅182/10万。从性别上看,国外男女患者比为1:2-3,而中国男女比为1:4。
中外专家均称,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由于约60%的患者可问出家族史,部分病人家庭中有癫痫病人,故专家认为该病与遗传有关;饮食因素,经常食用奶酪、巧克力、刺激性食物或抽烟、喝酒的人均易患血管性偏头痛;其它因素,情绪紧张、精神创伤、忧虑、焦虑、饥饿、失眠、外界环境差以及气候变化也可诱发偏头痛。女性患者偏头痛倾向在月经来潮前发作,怀孕后发作减少,提示发病可能和内分泌或水潴留有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强光刺激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偏头痛发病率从职业上看,重体力劳动者高于轻体力劳动者;技术人员高于机关干部,机关干部高于学生;昼夜发病不同,白天高于夜间。
本病多数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为男性患者的2~3倍,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先兆的偏头痛。约占10%,多有家族史,头痛前有先兆症状,多为暗点、闪光和黑蒙,部分有短暂的单眼盲或双眼的同向偏盲。持续10~20分钟,头痛部位眶上、眶后、额颞部或顶部。性质多为钝痛,有搏动感,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畏光、怕声等症状。头痛持续数小时或1~2日后症状消失。症壮持续数日不缓解者称偏头痛持续状态。间歇期多无症状。
无先兆的偏头痛。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80%。常有家族史,头痛的性质与典型偏头痛相似,但没有明确的先兆症状。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头痛症状反复发作,以眼眶和球后的疼痛为主,头痛后数分钟或几小时后,发生该侧眼肌瘫痪,以动眼神经支配的眼肌为主。瘫痪持续数天或数周后恢复,极少数不能恢复。此型需与颅内动脉瘤、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和动眼神经麻痹相鉴别。同侧出现眼肌瘫痪症状,在偏瘫型则出现头痛对侧肢体的不同程度瘫痪。
偏瘫型偏头痛。罕见,通常发生在青壮年,临床特点头痛发作的同时或过后,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瘫痪,而后消失。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罕见,主要发生在少年或青年女性,与月经期常有显著的联系,是发生在基底动脉系统的一种血管性头痛,先兆症状为的短暂性遗忘和双眼失明、言语不清、眩晕、耳鸣、步态不稳、双侧手足或口周麻木等。在10~15日后,出现枕部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与呕吐。将近1/4的患者在头痛高峰期有意识不清。发作后恢复是完全的,间歇期作临床检查也都正常。
偏头痛等位发作(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多次短暂的眩晕发作,可以伴发自主神经障碍,可被误诊为胰腺炎或胃肠炎。部分儿童成年后转为典型偏头痛。
老年人偏头痛。一侧或双侧的发作性、反复性、搏动性头痛,多有家族史;部分病例有闪光暗点、视野狭窄等前驱症状;头痛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初发在青春期,老年人几乎无初发者。年轻时的偏头痛,到老年后发作的方式、性质常发生变化,发作频率也减少或消失。只有视觉异常等先兆而不伴有头痛发作者以高龄者多见。
女性月经性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只在月经期发作者称月经型偏头痛。
(写文章不易,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谢谢支持;如果不喜欢,请关注+评论,慢慢改进。尽量每日更新一篇,在此给各位叩首拜谢!您的态度就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