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阶段对经行头痛的研究进展如何?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将头痛称为脑风、首风。《伤寒论》中根据头痛部位和发病机制,将头痛依据六经辨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四种类型。
《东垣十书》中根据头痛的不同病因,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书中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补充了对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的认识。《医林改错》中补充了对瘀血头痛的认识。经行头痛属于头痛的范畴,亦属于月经前后诸症中的一种病症。
在《方广类集》中首次提出经行前后诸症,包括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便血等。在《叶氏女科证治》中与经行前后诸症相关的名录记载有20余种。近代医师在编纂《中医妇科学》时,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发掘,将经行前后诸症归纳总结为月经前后诸症,并按照临床症状分门别类进行编纂。

书中将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的病症,称为经行头痛,并系统阐述了经行头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经行头痛在古籍中缺乏专篇论述,一般散见在月经不调的各病症中。在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中将经行头痛记载为经行辄头痛,书中对经行辄头痛的具体描述为:每遇经行辄头痛……二陈汤加当归、炮姜、肉桂。
书中对经行辄头痛的具体描述还有每遇经行头辄痛,此气血虚弱也。张璐认为经行头痛的主要病因有痰湿和气血不足。主要病机有痰湿中阻,冲气夹痰上扰清窍,以致头痛。气血虚弱,不能濡养清窍,以致头痛。

《傅青主女科》对经行头痛也有所论述,书中记载为:经欲行……拂其气而痛生。傅山认为经行头痛的病因与肝失疏泄有关。经行头痛的病机为经行之时,肝经当应不应,肝失疏泄,冲气上逆,以致头痛。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火、血瘀、血虚、痰湿有关。
子宫冲任与三阴三阳经联系密切,且足厥阴肝经上入巅顶而络脑。女子经行之时,肝火夹冲气上逆,犯于清窍,可发为头痛。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日久而致病,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素体气血不足,经行之时,气血下注于冲任,肝藏则不足,无以上充髓海,清窍失养,脑络空虚,不荣则痛;或感受寒邪,贪凉饮冷,血为寒凝,脉络壅滞,瘀随督脉上行,壅滞清窍脉络,不通则痛;
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痰湿内生,水湿痰浊随冲气上犯于清窍,清窍络脉阻滞,不通则痛。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有密切关系,同时情志不畅也为其诱发因素。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郁结于清窍。气机郁久化火,煎灼阴津,瘀血内生,上犯于清窍。

经行之时,气血下注于冲任胞宫,肝阴不足,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扰动清窍。妇人经孕产乳耗伤肾精,经水与肾关系紧密,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耗伤肾精,而致肾精不足,脑窍空虚,不荣则痛。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失于条达,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瘀血内生,经行之时气血变化剧烈,瘀血随冲气上犯于脑,阻滞脑络气机,络脉不通则痛。
医师认为本病虽病位在于上,但其本质在于下。肝肾阴虚,气机逆乱,瘀血阻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郁怒伤肝,木失条达,疏泄失司,导致肝气亢逆于上,升发太过,气机逆乱,瘀血内生,经行之时,随冲气上犯于清窍;

忧思焦虑,暗耗津液,肝阴亏虚,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劳心劳力,肾阴耗伤,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扰动清窍。肝肾亏虚日久,气血运行失常,经行之时,阴血下聚,脑络失养,不荣则痛。
医师认为本病当先从气血辨别虚实,实者多因气机郁滞,瘀血内阻,而出现不通则痛。虚者多因气血不足而致头痛,若气血虚弱不能濡养脑窍,则出现不荣则痛。再者当根据经络循行辨别疼痛归经,枕项部头痛归于太阳经,前额头痛归于阳明经,两侧颞部头痛归于少阳经,巅顶部疼痛归于厥阴经。

而后还应根据阴阳消长平衡,对本病进行分析,重阳必阴是行经期的生理特点,有重阳为前提,才有必阴的转化。阴阳转化顺利与否及新的阴阳平衡建立与否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医师认为本病主要为气血失调,冲气上逆,合而为病,缺一不可。
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干扰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是为本病发生的枢纽,气血运行失常,冲任损伤,引发经行头痛。冲任失调,气血不能如期下注胞宫,冲气反逆上行,夹痰湿、瘀血,内阻于脑窍,以至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医师认为本病主要为冲督亏损、风邪上扰。冲脉为经脉之海,具有引气而上,导血而下的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阳经,通行阳气。冲脉与督脉皆起于胞宫,与肝经、肾经相交汇,肝肾不足则冲督亏损。冲脉不足则气血运行乏力,清窍失养。督脉不足则阳气虚衰,易于外感风邪,风邪易袭阳位,上扰清窍。
行经之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脉推动气血上行乏力,气血不能上荣,清窍失养,则头痛绵绵。督脉推动阳气无力,虚邪贼风上犯清窍,则头痛剧烈。医师认为本病始发因素为肝郁,重要因素为脾虚,关键因素为肾虚,血瘀贯穿病程的始终,气血不调是本病病机的总纲。

发病过程中痰、瘀相互影响,可兼见寒湿、痰瘀。本病无外乎虚实两端,虚证的不荣则痛与实证的不通则痛。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和综合各医家观点,可以认为经行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虚、实两类,若气血、阴精不足。行经之后气血、阴精更虚,清窍失养不荣则痛;
或痰瘀之邪,正值经前经期,冲气上逆,邪气上扰清窍,清窍壅塞不通,不通则痛。常由气血虚弱、阴虚阳亢、瘀血阻滞、痰湿中阻所致。医师将经行头痛分为六种证型。肝火证当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为治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血瘀证当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

痰湿证当以燥湿化痰,和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散加减进行治疗。气血两虚证当以滋阴养血,宁心调肝为治疗原则,采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进行治疗。肝阳上亢证当以平肝潜阳,滋阴养血为治疗原则,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
痰瘀证当以化瘀涤痰,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越鞠丸加减进行治疗。医师将经行头痛分为两种证型。血虚证在养血补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的药物助血化生,根据精血相生的理论还加入滋补肾精的药物。

方用气血双补之八珍汤加菟丝子、枸杞子。血瘀证以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黄芪、白术。医师治疗经行头痛以疏肝解郁,调理气血,调经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自拟经行头痛汤进行治疗。
经行头痛汤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去生地,加川楝子、香附。根据患者头痛部位加入不同的引经药,太阳头痛加用羌活,阳明头痛加用白芷,少阳头痛加用柴胡,太阴头痛加用苍术,厥阴头痛加用吴茱萸,少阴头痛加用细辛。

医师善于运用虫类药物治疗经行头痛。对于瘀血内停,阻滞经络,上扰清窍所致的经行头痛,采用桃红四物汤加乌梢蛇,或加白花蛇。也可以用通窍活血汤加蜈蚣、或加全蝎。虫类药物破血能力强,且带有一定毒性,临床用量不宜过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中病即止。
医师治疗经行头痛以疏肝理气,益精养血为治疗原则,采用四逆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方中加入山药、鸡血藤、僵蚕、白蒺藜,同时根据头痛的疼痛部位加入适当引经药。头痛昏蒙可加苍术、天麻、半夏,头痛畏风,头冷欲裹,可加吴茱萸、当归。医师治疗经行头痛以补肝肾阴,熄风止痛为治疗原则,采用天麻钩藤饮与杞菊地黄丸化裁进行治疗。

组方为天麻、钩藤、龙胆草、牛膝、枸杞子、菊花、茯苓、泽泻、石决明。对于血虚重者可加当归,气虚重者可加黄芪,血瘀重者可加桃仁,痰湿重者可加半夏。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配合耳穴贴压。张静涛治疗经行头痛采用补阳还五汤配牵正散。
方药组成为黄芪、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地龙。牵正散中全蝎、僵蚕、白附子等份研末,水冲服。观察50例经行头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对于肝脾失调型经行头痛,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减进行治疗。

方药组成为炒白芍,延胡索,炒白术、茯苓、丹参、月季花、川芎、制香附,当归,大枣,红糖适量。治疗肝脾失调型经行头痛35例,总有效率达82.86%,临床效果较好。医师治疗经行头痛以疏肝解郁,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采用自拟疏肝止痛汤进行治疗。
可加生石膏、蔓荆子用以治疗内热明显者,可加荆芥、防风用以治疗恶寒发热者,可加怀牛膝用以治疗肝阳上亢者,肾虚重者可加熟地黄,瘀血重者可加蜈蚣、全蝎、炒僵蚕。医师自拟补血疏肝汤治疗肝郁肾虚型经行头痛。方药组成为女贞子、鸡血藤、蔓荆子、玄参、麦冬、柴胡、防风、甘草。

治疗肝郁肾虚型经行头痛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3%,临床效果显著。医师自拟乾清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经行头痛。方药组成为白术、熟地、白芍、川芎、茯苓、藁本、白芷、当归、赤芍、白蒺藜、五灵脂、人参、丹参、元胡、炙甘草。治疗经行头痛患者29例,总有效率达93.0%,临床效果显著。
医师自拟乐逍遥汤治疗肝郁化火型经行头痛。方药组成为当归、柴胡、茯苓、牡丹皮、栀子、藁本、白芷、炙甘草、延胡索、夏枯草、白术、川楝子、皂角刺、泽兰、白芍、蔓荆子。治疗经行头痛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0.0%,临床效果显著。

运用井穴缪刺法治疗经期头痛。取患者对侧取穴大敦、足窍阴,采用点刺放血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3.33%,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气滞血瘀型经行头痛,采用针刺结合艾灸的治疗方式。针刺主穴为百会、印堂、太阳、足三里、太冲。
艾灸选穴关元、三阴交。纳入气滞血瘀型经行头痛患者30例,总有效率达93.33%,治疗效果显著。医师通过针刺联合药线点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头痛。在患侧以透刺法针刺太阳、颔厌、悬颅,三穴相互透刺。

起针后壮医药线点灸以上穴位,操作方式为由上至下进行,每穴点灸3壮。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医师在治疗中青年女性的经期头痛,选用眼针结合柴胡舒肝散的治疗方式。眼针选用心区、肝区、脾区、肾区。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根据辨证分型,肝郁化火证可加栀子、丹皮;痰湿阻滞证可加半夏、天麻;瘀血内停证可加赤芍、桃仁、红花;
阴虚阳亢证可加用生地、麦冬;气血不足证可加用党参、熟地。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马红利对于肝火旺盛型经行头痛采用普通针刺联合耳穴贴压的治疗方式。耳穴选用肝、胆、颞、神门、交感、皮质下。以透刺法针刺太阳、颔厌、悬颅,三穴相互透刺,加用百会、风池、三阴交、太冲、侠溪、太阳。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

对于痰瘀阻络型经行头痛采用火针的治疗方式。穴位选用百会、头维、率谷、阿是穴。在治疗时将火针烧至白亮,每次点刺1~2个不同的穴位。经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