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长了个小肿块,医生以为是脂肪瘤,一查是从颅骨缝里长出来的
二十多年的基层行医经历,总有些特别的病例让人记忆犹新,值得回味,甚至时时让人后怕。
那天,一对老夫妻来看我的门诊。
老太太头皮上长了个小肿块,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舒服,也是在偶尔梳头时,无意间自己摸到的,她想来问问,能不能做手术。
我翻开她的头发,见头顶偏左颞侧部,摸上去确实有一个软塌塌的皮下肿块,呈椭圆状,大小似2厘米乘3厘米左右,局部没有压痛,皮肤也没有红肿表现,肿块的活动度还是有点的。
给我的第一感觉像个脂肪瘤,想给她做点辅助检查来印证我的判断,可是肿块长在头皮上,做CT好像也显示不清的,CT显示骨性组织或者其他密度高的组织比较有优势,但要查软组织还是核磁共振比较清晰些。

难道一个头皮小肿块还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需要预约,时间比较长,费用也不少,病人能接受吗?
我不觉苦笑着摇摇头,何况,核磁共振检查我们医院没有,那时候,甚至连CT 机医院也没有,让病人上外面医院去检查,许多病人会有怨气。
想想一个小小的头皮肿块,把这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往外推,病人的满意度一定会很差。不就是个头皮小肿块嘛,小手术而已,具体肿块是啥,还是要靠手术切下来,做了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的。不是任何影像科的检查可以明确的。
我想这儿,为了让这对老夫妻不对我们医院失望,我自信满满地说,可以开的,小手术,很快的,可能就是个脂肪瘤,具体是不是,要等切下来了去化验,就知道了。
老夫妻听说是个小手术,不用去外面,那拥挤不堪的大医院去做手术,这里马上就能做了,都非常高兴,连声说,好的,好的,那现在就开吧。
考虑到老太太70来岁了,基本的查体要给她做一下的,我听了下心脏,没有异常,也问了她有没有其他的特殊病史。
当给她量血压时,才发现老太太的血压有点高。
她说,原来就有高血压,一直吃药的,近来没怎么量。
我说,你的血压蛮高的,需要加个降压药,要每天量量血压。

也只能遗憾地告诉她,现在血压太高不能做手术,等血压稳定了再来吧。
高血压的病人做手术容易出血,局部麻醉和手术刺激等诱因下,可能血压会更高的。
我请她们留了联系电话,老太太配了高血压药,就走了。
过了几天,我又记起来了那位老太太,不知道她的血压稳定下来了没有,要几时来做手术。
我的随访电话打了过去,接听的是老头,他说,老太太已经去市里医院做手术了,现在还在监护室里没出来呢。
我闻听心头不觉一惊,怎么开个头皮小肿块,还进了重症监护室?
老头在电话那头一声叹息,沙哑着嗓音,说起了经过。
老夫妻那天在我们医院看完病,正好遇到一直住在市里的儿子,回家看父母。
听说母亲头上长了个肿块,血压还很高,就不放心了,一定要带母亲去市里大医院去做检查,仔细看看,究竟是啥病,说,即使要做手术还是那里好,毕竟医院设备好,医生经验又丰富。
母亲还不肯去呢,最后还是被儿子硬逼着去的。
在市里三级医院看了专家门诊,老专家先给扫了个头颅CT,就发现问题了。
原来头顶的颅骨有骨破坏,头皮外面的肿块是从颅骨破损处长出来的,估计是个恶性肿瘤!
后来去了神经外科进一步检查后,做了开颅手术,术后一直在监护室观察。
老头黯然地说,
不知道以后会恢复成怎么样呢,要是总这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的,那怎么办啊?还不如不开呢。
我听着,心头不觉一紧,背上冷汗直冒,自己又一次,差点误诊,假如上了我的手术台,那将如何收场啊!
看病真是要提着十二分的小心啊,一不小心又会中招的!
谁能想到一个头皮不痛不痒的小肿块,居然是咬破了颅骨,从颅脑中钻出来的恶性肿瘤呢?
又想起刚工作时,和带教老师一起给一位病人的大腿上,切下来了一粒黑痣。
那时候手术的标本没有强制要求必须要做病理检测的,只要病人看过了,医生觉得不是恶性的东西就可以直接扔了。
老师把割下来的一小块组织给病人看,说没什么,就是颗痣而已?说着,他就要往垃圾桶里扔了。
病人却微笑着对我们说,医生,别扔啊,我反正是公费医疗,不怕花钱的,你帮我好好化验下吧,长在自己身上这么多年了,我也想搞个明白,到底是啥玩意,也心安些。
我们也不能拒绝的,就给他做了化验。一周出报告。
一周后,我们都忘了去问问这个病人的病理结果。
发病理报告的护士见了报告却不淡定了,急急地拿着报告,来找我们了,我一看病理结果,差点惊掉下巴,那块要被我们扔了的小东西,居然是令人谈色惊悚,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瘤!

赶忙通知病人来进一步治疗吧。
事后,我们都觉得万幸,幸亏没扔掉啊,真有点后怕的感觉。
同仁们,悬壶济世实不易,救死扶伤靠艺精,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