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就是肾虚吗?
临床上很多患者在确诊为慢性肾脏病以后,就认为自己肾虚了,就开始寻找各种补肾的方法来调补肾脏,以此来改善病情。但是事实上,得了慢性肾脏病,是不是就意味着肾虚呢?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临床上确实高达90%的患者容易误解!那么,今天我从以下几点给大家详细解答:

肾病与肾虚关系
首先必须要明确,我们所说的慢性肾脏病指的是现代医学中肾脏这个器官出现了病变,是现代医学概念称谓。而我们常说的肾虚是传统医学概念,即指中医学上的肾虚。
中医学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功能完全不同!
现代医学认为的肾就是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外观呈红褐色、蚕豆状,左右各一的肾脏器官。因为受肝脏影响,右肾略比左肾低1-2cm,左肾位于第11胸椎椎体下缘至第2-3腰椎椎间盘之间,右肾位于第12胸椎椎体上缘至第3腰椎椎体上缘之间,两肾上端距正中线平均为3.8cm,下端距正中线平均为7.2cm,左右两侧的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现代医学以为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生成尿液,排泄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产生多种激素以及调节血压等的重要器官。

爱护肾脏
换而言之,现代医学认为肾脏是一部功能强大的超自动化机器,首先就像净水机一样,每天大概要过滤 200 L血浆,相当于人体血浆量(正常人体的血容量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其中血浆含量为40-50ml)的 6 倍;其次类似筛子的功能,肾脏可以利用筛孔大小的过滤结构,把有用的东西留在血液中,代谢的废物排到尿液中;第三个就是被认为生命工厂,肾脏能够生产很多与内分泌、代谢有关的激素,与调节血压、生成红细胞、骨骼代谢等有关。

泌尿系统示意图
中医学的肾指的是五脏(心肝脾肺肾)之一中的肾,中医学上的心肝脾肺肾和现代医学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肾脏等器官并不是对等关系!中医学中的五脏是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复杂系统。中医认为,肾藏精,为命门所在,五行里属水脏,主水、主骨、主纳气,可分清泌浊、司二便,同时又开窍于耳。

关注肾脏健康
《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就是藏精的地方,这里的精并不单单指精子,还包含了精气,中医把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来源于父母遗传,具有促进生长以及繁殖后代的能力;后天之精来源主要靠脾胃化生的营养物质、水谷精微所得,滋养濡润脏腑。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持续不断地充实,后天之精必须有先天之精气的蒸化才能产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与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中医肾虚
中医所说的肾主水,其实是说明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正常情况下,人体将含有营养成分的清者敷布周身,将含有代谢废物的浊者化为汗与尿从体外排出。肾主水作用的发挥,主要靠肾阳的蒸化作用。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如产生尿液),以利于水液在体内布散和排泄。
中医所说的肾主纳气,其实是说明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浅表,以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功能。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才能保持呼吸均匀而有深度。
中医所说的肾主骨生髓,其实是源于肾藏精,而精能生髓,髓能养骨。肾中精气充盈,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牙齿也坚固不易脱落。所以当衰老时,肾精就会衰减,精不能充分生髓而不足以养骨,则可出现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症。

中医认识的肾
所以说换而言之,中医学所说的肾与现代医学中的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功能完全不同!中医学的肾同时涵盖现代医学里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比现代医学所谓的肾脏器官的概念要广很多。

关注肾脏健康
中医学的肾虚与现代医学学的慢性肾脏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临床表现亦不完全相同!
现代医学认为肾脏病就是肾脏病理异常(肾穿刺后明确诊断)、有肾损害指标(比如尿常规检查有尿蛋白、尿潜血等,肾功能检查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等升高)、影像学检查异常、报告肾脏弥漫性病变、肾萎缩、多囊肾等等。现代医学的肾病仅仅是肾脏器官的疾病和损伤,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肾衰竭等内科性肾脏实质疾病,也包括肾脏结石、感染、肿瘤、创伤等外科性疾病。

肾脏病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0.8%,患者人数超过一亿,而在每100个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就有一人已经发展成尿毒症。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正面临严峻挑战,其致残致死率增幅排在所有慢病之首。慢性肾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沉默杀手。目前国际上对慢性肾脏病的定义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0ml/min·1.73m2)超过3个月。除了与遗传、年龄及出生时低体重等不可控因素有关外,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肥胖及滥用药物等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

腰酸痛,是不是肾虚了
中医学的肾虚是中医辨证产生的概念,而不是现代医学疾病的名称!现代医学很多系统疾病,从广义上讲都可能归为肾虚,大多数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累及属于先天之本的肾而出现肾虚的证候表现。而中医这里为什么总是说肾虚而不强调肾实呢?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肾属五脏,宜藏不宜泄,所以肾多虚证,很少实证。中医学的肾虚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临床可表现为不孕不育、阳痿早泄、女性白带异常、五更泄泻、生长发育迟缓、脱发、耳鸣耳聋等症。中医常见的肾虚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虚水泛、肾气不固、肾精不足、肾不纳气等。
中医肾虚常见表现为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失眠多梦、潮热盗汗、阳痿早泄、不孕不育、肢体浮肿、小便频数、小便余沥不尽、遗尿失禁、发脱齿摇、健忘耳鸣耳聋、动作迟缓等,如果伴有四肢发冷、畏寒、腰部怕冷酸痛、精神萎靡、面色发暗或白等寒的症状就称为肾阳虚;如果伴有燥热、眩晕耳鸣、盗汗、心烦失眠、虚汗、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等热的症状就称为肾阴虚。如果伴有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牙齿脱落等脑、髓、骨表现就称为肾精虚。如果伴有气短乏力、小便频、夜尿多、出汗多或遗精等症状就称为肾气虚。肾虚不一定有肾脏实质性病变,但长期肾虚可能导致肾脏病出现。

不同肾虚类型
所以得了肾脏病不一定就是肾虚,不要盲目补肾!就算得了肾虚,中医治疗也要辨证施治,也需要辨别属于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肾气虚还是肾精虚等,不同的症候用药肯定不同,如果没有辨证就盲目补肾不仅耗费时间、金钱及精力,可能还会使病情加重,适得其反。
慢性肾脏病患者一定是肾虚吗?
部分慢性肾脏病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并不一定出现中医学肾虚的证侯。中医学肾虚也不一定都有慢性肾脏疾病,比如大多青少年神经性衰弱属于肾阴虛;多数中青年人的性功能减退、不育均属于肾阳虚或肾阴虚;多数老年人骨质疏松所致的腰背酸痛、前列腺肥大等原因诱发的排尿不畅被列为中医学肾虚范畴;老年慢性肺气肿常有肾不纳气,以上所列举的中医学肾虚并不一定代表患者存在真正的肾脏功能减退,并不代表他们患上某种慢性肾脏疾!他们虽有肾虚的证候,但他们的肾脏结构及功能有可能都是正常的。
现代医学的慢性肾脏病大多数还是有中医学肾虚的证候。久病及肾,久病入肾。所有慢性肾脏病最终均会进展为尿毒症,都归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等疾病范畴,尿毒症存在虚、浊、瘀、毒4大病理机制,病机方面主要以脾肾两虚 为本,以湿浊、湿热及血瘀为标,由于正虚邪实、正不胜邪而导致尿毒症一系列临床症状。

不同类型肾虚
中医学的某些认知与现代医学也有不谋而合、观念一致的时候,比如尿毒症中的脾肾两虚对应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指人体的代谢免疫功能紊乱,进而无法有效地产生人体所需的能量物质;而尿毒症的浊毒内蕴对应现代医学来讲就是由于肾脏的排泄功能降低,继而导致体内有毒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产生毒素聚积;血瘀阻络对应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指肾脏纤维化引起肾脏血流量减少等,从以上这些角度分析,中医学的肾虚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脏病是存在交叉重叠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刚发现肾脏病就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这是因为很多慢性肾脏病起病非常隐匿,早期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如果平常不定期健康体检,是不可能早期发现的,刚发现并不代表肾脏刚损害。慢性肾脏病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在我们国家导致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就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

中医学上的肾虚表现
总而言之,中医学的肾虚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脏病既有区别,也存在交叉重叠。因此,当您被中医诊断为 肾虚时,您应该同时弄清楚西医诊断究竟是什么,不能只求满足于中医学的肾虚。肾病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有效规范治疗,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发展。因此建议人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重,不随意服用非处方药物,不能轻信别人介绍的所谓的偏方、特效药,最好每年定期检测一下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彩超等,留意有无蛋白尿或血尿、肾功能异常以及肾脏结构异常等。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肾结石等基础病的患者,建议检测次数要适当增加,并且定期肾内科专科随访。
@健康生活有你有我天天有更新,天天有收获,感谢您的关注、转发、点赞与分享,我是覃医生,关注头条号@健康生活有你有我,助力专业认知,助力更多人远离疾病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