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中医方剂学之祛湿剂(三)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三)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6道)
1.具体内容
(1)利水渗湿剂
防己黄芪汤
【方歌】金匮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益气祛风行水良,表虚风水风湿康。
【组成】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用法】生姜、大枣同煎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义】
①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②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
③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④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加减应用】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注意事项】服本方后,患者可出现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之感,此乃卫阳振奋,风湿欲解,湿邪下行之兆。以被绕腰,意在保暖以助汗出。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2)燥湿和胃剂
平胃散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加生姜、大枣同煎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义】
①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②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③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兼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④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加减应用】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注意事项】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藿香正气散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加姜枣同煎,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义】
①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
②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止泻,俱为臣药。
③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兼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④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止。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加减应用】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注意事项】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3)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方歌】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祛风胜湿通经络,善治周身风湿痛。
【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蔓荆子、川芎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方义】
①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品,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
②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
③佐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缓诸药辛散之性。
④综合全方,以辛苦温散之品为主组方,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之风湿随汗而解。
【配伍特点】本方用药辛散温燥,但量轻力缓,取其轻扬之法,使其微发其汗,则风湿自除。
独活寄生汤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义】
①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②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
③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配伍特点】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4)祛湿化浊
萆薢分清饮
【方歌】萆薢分清益智仁,菖蒲乌药盐煎成,下焦虚寒得温利,分清化浊效如神。
【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义】
①萆薢利湿而分清化浊,为治白浊之要药,故以为君。
②石菖蒲辛香苦温,化湿浊以助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虚寒,用以为臣,《本草求真》谓石菖蒲能温肠胃,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③佐入益智仁、乌药温肾散寒。益智仁能补肾助阳,且性兼收涩,故用之温暖脾肾,缩泉止遗;乌药温肾散寒,除膀胱冷气,治小便频数,入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用以为使。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则其利湿分清之力益佳。
④综观全方,利湿化浊以治其标,温暖下元以顾其本。
【配伍特点】本方泄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