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治疗脾胃病,5个大方向不能错

治疗脾胃病,5个大方向不能错

admin10个月前 (12-11)皮肤科15

小编导读

治疗脾胃病如何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巧施补虚泻实的用药规律,以药物性味归经特点明其补泻脾胃之用。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些用药规律。

一、补脾胃

补脾胃者以甘味为主,酸味次之;泻脾胃者以苦味为主,辛味次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说明甘味药是补脾药物的主要性味,有补脾养胃的功效。甘有甘温、甘寒、甘凉之别,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脾又有脾阴、脾阳之别,故脾阳不足者,治以甘温,脾阴不足者,治以甘凉,应细辨之。脾虚是气虚还是阳虚,虽然有气即阳之说,但气虚与阳虚在病情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因气虚是阳虚之渐,阳虚是气虚之甚,虽然都可以治以甘温,但选方用药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温脾阳常用理中汤,益脾气则用四君子汤。同属甘味药,味同性不同,作用亦异。甘温者,有补气助阳之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及脾胃阳虚证,如党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其中阳虚者又须加用辛热或甘热之品以温阳,如干姜、附子、桂枝、肉桂、良姜等。甘寒或甘凉者,具有养阴生津作用,主要用于脾胃阴虚不足之证,如石斛、沙参、麦门冬等。

滋脾药味宜甘淡,渗湿而不碍脾运,甘淡平是临床选用滋脾药的主要依据。《素问·刺法论》关于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的论述,就补益脾阴而言,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淡味能渗能利。前人云淡附于甘,故每甘淡并称。味属甘淡入脾的药物能起到甘补滋脾益阴,淡渗除湿健脾之功,味属甘淡不入脾经者,或不能益阴,或功能利水者,不能视为滋脾药,诸如土茯苓、金钱草、猪苓、泽泻皆是。滋脾药味除甘淡之外,部分尚兼微涩,因而兼具收敛、固涩之功,山药、莲子、芡实可谓代表。

酸味药,从五味所入而言多入肝,但是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又具有酸甘化阴之用。治疗脾胃病,可补养脾胃之阴,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用于纳呆食少,中虚胃痛,口干不多饮,大便干燥等症,如白芍、乌梅配伍甘草、大枣等。

二、泻脾胃

泻脾胃者治以苦辛之味,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有泻火通下,燥湿之功。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对湿困脾胃者宜用苦燥化湿之品。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味药的燥湿作用尤以苦温者为著,故有苦温燥湿之说,药如苍术、厚朴等。味苦而性寒者,则以泻火清热为主,兼有燥湿作用,多用于胃热、胃火之证,或脾胃湿热、暑湿伤中之证,药如黄连、大黄、茵陈等。对湿热蕴结中焦,暑湿困阻中焦者,又宜选用药性芳香的芳香化湿药,如藿香、佩兰、苍术、砂仁、菖蒲等。另外,对一切湿困脾胃者,除用苦燥化湿之法外,还须配用淡渗利湿之品,如猪苓、茯苓、泽泻等。盖湿性趋下,配渗利之品以因势利导。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辛味药具有辛散、辛行、辛润之功能,主要用于中焦脾胃气滞证。一切湿浊、食滞、痰饮等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而致脾失健运,胃失通降,出现胀满痞塞、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等,除针对病因用化湿、消导、化痰饮之药外,均需配用辛味理气之品,如陈皮、枳壳、木香、砂仁、香橼、佛手、苏梗之类。

除根据药物性味、归经指导用药外,更注意脾胃的纳化升降特点,选用其所需之药。调理脾胃,同中有异,脾胃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用药上有共同之处,如胃气虚、阳虚并称,所用药物大致相同,然而脾胃一升一降,一燥一湿,一纳一化,一阴一阳,故治疗用药亦有所异。一般而言,治脾宜甘温、苦燥、升提,如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之类,偏阳虚者宜配伍辛热之品。治胃宜甘凉、濡润、通降,如沙参、麦门冬、石斛、枳实、川军之类,火盛宜配伍苦参、甘寒之品,健运通降、补消兼顾。脾以健运为常,胃以通降为顺,两者用药虽有虚实之分,但又要兼顾,如治疗湿阻、食滞、痰饮等实证,用祛湿、理气、消食化痰药常配以健脾的党参、白术、甘草等以兼顾中气,使消而勿伐。治疗脾胃虚证,虽应以甘药补之,然而壅补又碍脾之健运、胃之通降,故补脾药中多伍理气助运之品,如木香、陈皮、枳壳之类。在脾胃阴虚证中,宜用清补、平补,忌用滋腻壅滞、香燥耗阴之品,如在甘凉药中少佐酸味和微苦微辛之品,如乌梅、白芍、佛手、橘皮等。湿困脾胃切忌辛燥行气、泻下导滞之品,而宜芳香化湿,少佐理气之陈皮、佛手。若湿盛阳微者,用小量温阳化湿药,如桂枝、丁香等。虚实夹杂,以和为法,脾胃本虚、寒热夹杂者宜用辛开苦降法。肝胃不和者,则宜用疏肝和胃之四逆散。肝脾不和者,当选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治之。

三、和脾胃

在脾胃用药上除重视药物性味归经、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外,还应处处顾及调和脾胃,重视调和脾胃以保持纳化健运,如桂枝汤中的甘草、姜枣、药后啜热稀粥等。注意用药滋补,呆滞脾胃,如归脾汤之木香,异功散中之陈皮,六味地黄汤的砂仁熏晒熟地等。防止损伤脾胃,如凡可下者,中病即止,不可尽剂的承气汤,白虎汤中的甘草、粳米等。

四、谨防苦寒败胃

用药时注意苦寒败胃,是指除胃火蕴结者,当慎用或禁用。呕家忌甘是指甘药滞中,甘能生湿、甘令中满,对湿浊、痰饮中阻引起呕吐者当忌用。辛散耗气是指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脘腹胀满者,当健脾助运,若单纯应用理气药,则愈通愈胀。因此,脾胃用药宜辨证施之。

五、调升降

脾胃主要功能是纳运水谷,而升清降浊又是纳运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胃肠发生病理改变的主要反映,也就是纳运升降异常。纳运升降异常以后的临床征象,归纳起来包括吐、泻、滞、胀、痛五类。呕吐之物包括饮食、酸水、血;泻下之物包括稀便、黏液、血液;积滞包括食积、便积、虫积;胀满包括气血津液阻滞;痛证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从唇、口、齿龈以至胃肠,都可出现痛证。因此,脾胃病变的治法虽多,总在补其虚损,导其滞塞,调其升降。补虚在于恢复脾胃功能的健运,充实基础物质的亏损;导滞在于使积者去而塞者通,保持肠道和气液通畅;调其升降在于使逆乱的气液恢复升降出入之常,使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掌握这些治法的共性,才不致孤立地去看每一治法。总之,脾胃治法当着眼于气液的盈亏,立足于脾胃的升降。具体言之,如治脾有补脾、温脾、升阳、滋脾、化湿等法;治胃常用降逆、泻下、清热、养阴、消导、化瘀、活络等法。

学习脾胃学说,了解脾胃疾病的相关知识,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书梳理了脾胃学说的发展渊源,全面阐述了其理论内涵;根据临证实践与理论结合创新发展提出因滞而虚的当代脾胃病证治规律;并结合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脾胃学说与西医学相结合的可能切入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脾胃新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白长川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22541

“治疗脾胃病,5个大方向不能错” 的相关文章

脱发的原因终于找到了!进来看是不是你

脱发的原因终于找到了!进来看是不是你

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但脱发我真的怕了 床上、枕头上、地板上……都是头发 除了脑袋上 每次洗头掉一大把头发 好慌~~~~~ 究竟每天掉多少头发是...

女性脱发该咋办?脱发女孩绝不认输

女性脱发该咋办?脱发女孩绝不认输

「来问」第89 期 以下内容选自丁香医生平台医患问答公开内容。出于患者隐私保护和避免药品宣传,以及文章表达的通顺流畅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对内容和表达在原始内容基础上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处理...

超30%“阳康”脱发?专家:非永久性,2至3个月自行恢复!

超30%“阳康”脱发?专家:非永久性,2至3个月自行恢复!

超30%阳康有脱发风险?该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友吐槽,本不富裕的脑袋顶雪上加霜。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段晓涵表示,从临床数据来看,阳康中约31.3%的人出...

秋冬季,头发油,头皮痒,还脱发!其实是这个原因……

秋冬季,头发油,头皮痒,还脱发!其实是这个原因……

两天不洗头就难受 不洗头就不敢出门 头发一梳就掉一大把 秋冬季 很多人饱受头发困扰...

年轻人脱发别焦虑,两类脱各有调护方

年轻人脱发别焦虑,两类脱各有调护方

在皮肤科,脱发问题成为咨询热点。尤其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感觉很秃然,十分焦虑。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闫玉红说,除了随着年龄增长,头发由盛转衰,经历发长、发堕、发白这一系...

青少年脱发是因为缺钙吗?

青少年脱发是因为缺钙吗?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身体各方面机能最好的年华。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它也是人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内分泌机制完善,心理的变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