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基于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的中成药治疗便秘用药规律研究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与症状,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便秘不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诱发因素。便秘也称便闭,是临床以排便困难,3天以上不排便,大便质硬,或怒挣难下等为特征的脾系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后不利、大便难、前后不通、大便不利等概念。现代医学多对症治疗,但长期使用某些西药易导致肠道神经受损、电解质紊乱等,中医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疗效,如中药口服、针刺、推拿、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
0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登录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中成药及药典(中药)数据表中检索数据。检索词为便秘(http://www.tcmkb.cn)。
1.2 筛选标准
纳入主治包含便秘,且功能中包含通便利便通下泻下通利二便润肠润便润燥导滞化滞消滞破滞消食消积中任一词汇的中成药。成分、功能主治相同,仅剂型不同的中成药,只保留1种,如一清胶囊与一清颗粒。排除非成人用药,如婴幼儿使用的婴儿平、儿童清热口服液等。
1.3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处理
采用Excel2019录入中成药名称、成分、功能主治等信息,构建数据库。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标准,对中成药组成的中药名称及其性味归经与功效信息进行规范,再按《中药学》[5]对纳入中药进行功效分类。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9数据透视表功能分别统计中药、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类的频次。采用SPSSModeler 18.0,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最大前项数为2,置信度为80%,支持度为10%,其中支持度表示两药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表示A药出现时,B药出现的概率。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对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统计高频药物的常用配伍。
02
结果
检索得到205种治疗便秘的中成药,按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109种,其中来自《中国药典》30种,《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系列图书48种,《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16种,其他权威著作15种。
2.1 中药频次分析
109种中成药涉及中药22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大黄、黄芩、当归、牵牛子、枳实、甘草等,其中使用频次>10的中药见表1。
2.2 中药属性分析
109种中成药中,用药药性以寒、温、微寒、平性为主,见表2;药味以苦、辛、甘味为主,见表3;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见表4;功效分类以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理气药为主,见表5。
2.3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对全部中药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最大前项数为2、置信度≥80%、支持度≥10%,得到22条关联规则,其中大黄-黄芩、大黄-陈皮是2个常用配伍药对,见表6,频次>10的中药间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1。
2.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对使用频次≥1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合,第1 组为黄芩、黄连、薄荷、栀子、甘草,含有该类成分的中成药有复方牛黄清胃丸、黄连双清丸等;第2组为牵牛子、陈皮、木香,含有该类成分的中成药有沉香利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等;第3组为当归、火麻仁,含有该类成分的中成药有常通舒冲剂、润肠丸等;第4组为枳实、白术,含有该类成分的中成药有枳实导滞丸、陆氏润字丸等;第5组为大黄,如大黄通便颗粒、九制大黄丸等。结果见表7、图2。
0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有大黄、黄芩、当归、牵牛子、枳实、甘草。其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多用于实热积滞型便秘。研究表明,大黄中结合蒽醌及可水解鞣质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泻下作用。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胃热,泻大肠火毒。研究表明,黄芩苷具有抗炎、抗菌、解热、镇痛、降压等药理作用[7]。当归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研究表明,当归水提取物具有补血作用,还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辨证录·大便闭结门》中常用当归,陈士铎言大便燥结,非君之以当归,则硬粪不能下,对该药有较高评价。牵牛子泻水通便,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研究表明,牵牛子苷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道增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泻下通便功效。枳实属于理气药,主要功效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不通等。研究发现,枳实中的圣草次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辛弗林可促进斑马鱼肠道蠕动,从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纳入中成药的用药药性以寒、温、微寒、平为多。中药药性反映了药物影响机体阴阳寒热变化的作用,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平性具有寒热双向适用的特点,介于寒热两性之间。对于肠胃积热型的实证便秘,寒性药物可以清热通便;对于阴寒积滞型或是阳虚型的虚证便秘,温性药物可达到温里散寒或温阳通便的作用;平性药作用缓和,平补平泻,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纳入中药药味以苦、辛、甘为多,苦味能泄能燥,辛味能开能散,甘味能缓能补。在便秘的治疗中,苦味药物具有良好的清泻和润燥作用;辛味药物可以活血化瘀,推行气血,增加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甘味药物一方面通过补虚治疗虚证便秘,另一方面也可缓和药性,并调和各种药味。本研究中清热药、补虚药、泻下药、理气药较多。临床中,便秘可分为实秘与虚秘,其中实秘又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可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与阳虚寒凝便秘,故治疗应辨证选用清热、补虚、泻下或理气药物。中药归经代表了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反映了药物药效所在。归经结果表明,本病用药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脾之运化、肝之疏泄及胃之受纳功能均与便秘相关。脾运化功能出现问题,或气血不足致大肠失于濡润,均会直接导致便秘;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则推动无力,津血亏虚不能润泽大肠,引发肠燥型便秘;胃受纳功能失司,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或胃有实热,煎灼津液,则燥屎内结。
关联规则分析中,大黄-黄芩、大黄-陈皮支持度较高。大黄苦寒沉降,可荡涤肠胃、泻下通便,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实热积滞便秘,还能清热解毒,使体内热邪随糟粕从大肠排出;黄芩味苦,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功效,可治疗诸多热证。两药相伍,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陈皮辛香行散,苦燥温化,凡气滞、湿阻之证皆可使用,与大黄配伍使用,清热解毒、行气宽中、化滞通便,常用于治疗胃热气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研究表明,陈皮挥发油可促进大黄素吸收。
对使用频次≥1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个中药聚合组。第1组主要功效是清热通便,适用于胃肠实热引起的大便秘结;第2组主要功效是行气疏肝、健胃导滞,适用于气郁不舒、消化不良所致便秘;第3组主要功效是滋阴养血、润肠通便,适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及产后便秘等;第4组主要功效是消积导滞、清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食积所致腹痛便秘;第5组泻下攻积,药效强力,用于胃肠积滞所致实证便秘。
综上,本文通过数据挖掘对治疗便秘中成药的组方规律进行探究,发现治疗实热积滞便秘及胃热气滞便秘的药对最多;从整体来看,中成药治疗本病按便秘类型辨证论治,常用清热通便、顺气通便、润肠通便、利湿通便等治法。本研究亦具有一定局限性,今后需增加数据开展更深入的数据挖掘,临床实践中需结合中医理论与医师经验综合辨证。
END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姜威,李敬华,于琦,于彤,崔春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成药治疗便秘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3,47(5):91-94
模板及贴纸:135编辑器;封面图片:小薇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参考,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