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成药撤网(附名单)
01
大批中成药撤网
多地撤网潮继续
4月3日,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公布并执行截至2023年03月企业自主取消药品挂网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几十家药企的90个品规的药品在今日(4月4日)零时起取消挂网。

《通知》囊括了不少中成药,包括耳聋左慈丸、三肾丸等(具体名单见文末附件)。
根据辽宁省的安排,药品挂网满2年后,在不影响临床使用(具有可替代的药品)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可自主申请取消挂网。
从2022年2月至今,辽宁省每个月都会公布一批企业自主取消药品挂网结果的药品名单。
例如,2022年2月,藿香正气水、龙胆泻肝丸、红花注射液等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自2022年3月5日零时起取消挂网。
2023年2月,柴胡舒肝丸、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中成药自2023年3月7日零时起取消挂网。
自主取消挂网的药品结果如出一辙——自取消挂网之日起2年内不得参加辽宁省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活动,被列入国家、省短缺药品清单(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和国家、省际(级)、市级集中带量采购清单的药品除外。
药品撤网不仅仅发生在辽宁省,此前,江苏、甘肃、山西等省均发布过关于药品取消挂网的通知,撤网潮在大范围内持续。
02
药品撤网原因不一
价格、原料短缺、开拓院外市场...
北京盛世康来中药营销策划公司董事长申勇对赛柏蓝指出,从各地药品撤网的原因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价格;二是原料;三是管理;四是推广;五是竞争;六是一些其它原因等。
具体来看:
目前,不同地方的采购办不同,各地药品挂网、撤网规定不统一、药品撤网行为主体不明确、各地药品采购平台信息难共享以及药品挂网竞价规则不合理等,价格仍为药品撤网的主因。
一篇关于《集采常态化背景下药品撤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的论文指出,对2018-2020年江苏、河南、海南等6省撤网原因及数量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撤网品种数量最多,且不接受地方价格调整、集采未中选的药品挂网价格不符合价差要求而撤网占比较高。
2022年1月,四川省药械招采中心对瞒报全国最低挂网价/中标价(西藏价)的186个产品进行了撤网。
同时,成本、原料是企业生产药品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022年10月,甘肃省公共资源中心发布关于对申请撤废药品取消中标挂网资格有关事宜的通知(第47批)中提到,因生产线改造、成本上涨、原料短缺、停产等原因,近期有36家企业的45个药品提交撤废申请。
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同类药品进入集采的非中选企业而言,基本等同丧失了院内市场,选择撤网是其为了集中精力开拓院外市场。
4月3日,吉林省药械集中采购网对撤销挂网的90个品规的药品进行了公示。其中诺华涉及的品种包括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等。缬沙坦氨氯地平片(I)和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均为第四批国家集采的药品,诺华为非中选厂家。
此次诺华选择将这两个产品撤网,或许可能也有转战院外市场的战略考虑。
03
各地对撤网药品进行规范
药品挂网规则有望统一
药品撤网对各省医药采购计划和终端医药单位的用药计划有一定影响,从各省对药品撤网采取的惩处措施来看,有一定相同之处。
此前,海南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平台发布《关于挂网药品申请撤网规则的通知》,要求今后挂网药品不得随意申请暂停或撤网,凡挂网满一年方可自主选择是否继续挂网,不得选择继续挂网的产品,自撤网之日起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挂网。
海南省对药企药品的撤网规范和辽宁省有所类似,相关药品两年内不得重新申报挂网,失去该省份两年的市场。
业内有观点认为,药品撤网可以与企业信誉、招采、集采等挂钩,采取全国统一的企业信誉制度。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已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上线,采购平台信息共享,后续各省药品挂网情况有望同步。
同时,企业要做好药品价格管理,基于药品成本合理定价。以中成药为例,申勇认为,近3年来,中药原料价格忽高忽低,有的中成药的原材料已经击穿了成本。
赛柏蓝特约作者谭承杰在《中药企业,生存困难》一文中分析,2023年1-3月,中药材原料综合200指数从2832.48点上涨至3367.49,涨幅达到18.89%。这一时期,随着银行货币政策宽松以及国家刺激经济复苏等影响,在大宗类中药材原料热度逐渐褪去情况下,外部游资和热钱开始瞄准低价位品种和需求量较小品种,导致这类原料行情涨幅异常突兀。
除此之外,由湖北牵头的第二批中成药联盟集采已经启动,中成药的价格将再次面临挑战。
各地的药品撤网大潮还在继续,在各地陆续使用新的招采系统下,药品挂网相关规则有望进一步统一。
附:辽宁省截至2023年03月企业自主取消药品挂网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