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两者代谢途径比较
两者均以口服钙盐的形式被吸收;均属于高蛋白结合物,阿托伐他汀蛋白结合率达98%,匹伐他汀高达99%。阿托伐他汀的剂量范围为10~80mg/d,70%可被肝脏快速吸收和优先摄取,其主要以阿托伐他汀酸(ATA)的活性酸形式进入体内,在肝脏进行一级代谢,少量通过肾脏代谢(<5%),通常在2~4h达血药浓度峰值。
ATA及其内酯形式进一步代谢形成羟基代谢物,代谢方式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其中CYP3A4是主要的代谢途径。ATA通过CYP3A4羟基化形成的活性产物负责全身性HMG-CoA还原酶活性的70%。由于首过效应,阿托伐他汀母体药物口服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4%,而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的系统利用度约为30%;阿托伐他汀的t1/2约为14h,而HMGCoA还原酶抑制活性的t1/2为20~30h,多数是因为活性代谢物特性所致。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的主要排泄途径是从胆汁排泄,不经肝内再循环,尿中恢复率<2%。匹伐他汀的剂量范围为1~4mg/d,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其吸收率较高,可达80%,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60%,口服后很快达到血药浓度峰值(0.5~1.0h)。

其快速吸收主要依赖于分布于肝细胞基底侧的转运蛋白—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约占总摄取的90%。匹伐他汀与失活的内酯形式在肝脏中进行相互转化,其内酯形式对CYP同工酶的抑制作用最小,而其他所有他汀类药物的内酯对CYP3A4/5的抑制作用显著。消除t1/2相对较长,为12h,提示匹伐他汀是一种长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代谢方式不同于阿托伐他汀,包括:内酯化、侧链β氧化、氮萘环的羟基化、喹啉环的羟基化、葡萄糖醛酸或氨基乙磺酸内聚化等,匹伐他汀主要在胆汁中排出,几乎不经过CYP3A4代谢,极少通过CYP2C9代谢,其余部分从粪便排出,部分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肝脏排泄约占80%,肾脏排泄约占2%。对人肝微粒体的研究表明,虽然其他他汀类药物的内酯代谢产物被CYP同工酶迅速清除,但匹伐他汀与其内酯形式的代谢是有限的。
因此,匹伐他汀具有独特的代谢特性,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延长作用时间,降低药物、食品或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2023年5月第23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