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到底是如何操作的?
大多数垂体腺瘤已经不许要开颅,是经鼻孔和蝶窦进行微创切除的。蝶窦是距离后鼻孔不远的一个由骨质围绕的气腔,它的骨性结构包绕着垂体所在的部位,即垂体窝。垂体就像骑马一样稳稳座落在这个蝶骨背面的凹陷之上,因而蝶骨的这一部分又叫做蝶鞍。手术经过鼻孔,通过打开蝶窦进入垂体窝,医生就能在显微镜或者内视镜的帮助下,在较小的手术空间下完成手术,减少手术带来的副创伤。不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以便于充分显露较大的肿瘤。
垂体位于头颅正中,位置很深,那么如何才能到达蝶鞍呢?
手术中有三种基本的路径。目前国际上,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应用直接经鼻的途径。具体又分为两种策略,一种是经过后鼻孔进入蝶窦,进行垂体瘤切除的手术操作;另一种是沿着鼻中隔打通隧道到达蝶窦,创伤稍大。还有一种传统方法即唇下入路,仍有少数医师在使用,术中在上唇根部即上牙根处做一个切口,经过上牙龈进入鼻腔,然后到达蝶窦,术后不需要鼻腔填塞。
图2.经蝶入路手术方式:I经鼻入路(现在最常用的方式),II经筛骨入路(世界范围内已经基本弃用),III经唇下入路(目前仍有部分应用)。
图1.垂体周围毗邻结构。
垂体位于颅内的交通要道,其周围结构又非常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复杂而精细的结构有: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海绵窦(蓝色筛状结构)的侧壁上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CNIII)、滑车神经(CNIV)、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CNV1,CNV2),以及位于海绵窦中心的外展神经(CNVI)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外展神经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于距离垂体更近,因此更容易被伤及。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KK健康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