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容易生病,关注这三个中成药,1、理中芄—
脾胃虚寒,容易生病,关注这三个中成药,
1、理中芄——脾胃虚寒,以怕冷、痛剧为主
如果腹冷明显的,是脾胃虚寒,脾胃虚是脾气虚,脾胃寒是阳虚,是气阳两虚,所以既要补气又要温阳,中阳虚寒,就要想到用干姜,
所以调理脾胃虚寒的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用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气,用干姜加强温中,温里寒,如果下元肾阳虚,加上附子就变成了附子理中芄,用于脾肾两虚,腹冷明显,完谷不化的。
什么叫完谷不化?完就中完整的,意思就是吃什么东西,排出来就是原来的样子,为何为完谷不化,因为阳气太衰,不能腐化食物啊。
所以当你刚吃冰箱里的冷东西,生冷水果,引起腹冷拉肚子,拉出来的可能还是原本的形状,就可以用理中芄或附子理中芄调理。
2、香砂六君子芄——脾胃虚弱,湿气重的
怎么知道是不是脾胃虚弱,湿气重?看舌苔就清楚了。比如舌淡红苔润滑,有齿痕。
舌齿痕是怎么形成的呢,脾胃气虚,气不足就不想动,气虚运化不力就容易留湿,舌里水多,大家看过干木耳泡水没有?
从小云朵变成大云朵,舌体就会变大,但牙齿是固定的是硬的不会变大啊,于是长期的舌体变大就被固定硬的牙齿压成了齿轮状。
所以如果有食少腹胀,容易累、喉中有点痰,再加上舌淡红苔润滑有齿痕,就可以参考用香砂六君子芄(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它用前四味药组成四君子汤来补脾气,
大家仔细看一下就明白,四君子汤就是理中汤改干姜为茯苓,为什么要改茯苓呢?湿气重啊,干姜温中走里,守而不走,那湿不就走不了吗?
所以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用理中芄就容易上火,怎么办呢?不如先让水走了,所以加上茯苓渗湿利水。水湿重还容易凝成痰,所以加上陈皮、半夏燥湿化燥,为何会腹胀?气虚消化不力啊,所以木香行气,砂仁健脾和胃。
所以同是脾胃虚寒,如果有湿,用理中芄反而上火的舌苔变暗黄的,改香砂六君子芄,马上舌苔就变薄了。
3、黄芪建中颗粒——脾胃虚弱,营养差
其实就是虚劳,最常见的表现是脾胃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不想吃饭精神差,还时不时想叹一声气,头晕眼花,有低血压,吃点糖就好一点,这其实就是脾胃虚弱,肝脾不和的表现。所以用桂枝汤加量白芍,然后加上饴糖(麦芽糖)
为何要加麦芽糖?麦芽可以疏肝,糖可以缓中止痛,既可疏肝又可养脾。
加上加量的白芍加量,白芍除了可以敛肝阴养营血还能通血脉,跟麦芽糖,再加上黄芪补气升阳固表,一疏一养一敛一升,治虚劳就得这么小心翼翼,不然身体就受不了啊。
综上所述,这三个方子都可以用于脾胃虚寒,以为脾胃虚寒以寒为主为主选理中芄,以湿为主选香砂六君子芄,虚弱再也经不起折腾选黄芪建中颗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