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感冒就用小柴胡,到底该怎么用?
本 期 导 读
小柴胡为什么这么好使?
如果要评选,古今有名的几首方剂,我相信小柴胡汤,一定榜上有名。
这首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汤方,经过千年验证,至今仍是多少中医爱好者的家庭常备药,凡是感冒发烧,小柴胡就能大派用场。
不过,小柴胡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还有更多精彩妙用。
小柴胡的组方
【原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量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出处】《伤寒论》
小柴胡汤的厉害之处
从成分组成上来分析,它是这样相互配合的:
其一,柴胡与黄芩,为肝胆
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
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组合,主要负责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它们能够解除因肝气郁结导致的气血不畅,就像打开堵塞的河道,让胸胁间的气滞和血瘀得以疏通。
其二,人参、半夏、甘草,为脾胃
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奏调和脾胃之功用。
对于那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与中焦气虚有关。这些药材能够为中焦提供必要的能量,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从促进气血的生成,为身体的其他部分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
其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而达表
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调外感表证,姜枣是不可少的。
整体而言,小柴胡既可攻里,又可扶正,体现张仲景组方的合理性。它能照顾全身上中下焦的气血运行,它相当于把整个身体的状态给「盘活」了,让该往上走的往上走,该往下降的往下降,轴心再加把力,病邪就更容易被赶走。
从小柴胡汤中组成药物有散有收、有攻有补的作用看,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小柴胡汤哪些情况能用上
对于小白来说,怎么用到小柴胡呢?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在里面记载到: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下面来主要说说它的四大特征:
1、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就是一会怕冷恶寒一会发热,有点像疟疾寒热往来的表现。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一个正邪搏斗的过程。当邪气占了上风,人就怕冷,当正气占上风的话,就会出现发热,发热是驱寒的一个表现,是排邪的一个表现,但是排不出去。
为什么会排不出去呢?
在97条条文提到了「血弱气尽」的问题,就是小柴胡汤证的人,是有表里俱虚的基础在的,他抗邪的能力是比较差的,那如果这个时候感受了外邪,邪气是很容易跑到里位的,出现下面这些症状。
2、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胸胁部感觉满闷不舒服,这是提示我们里位有水饮,还有里结在。
3、默默不欲饮食
嘿嘿不欲饮食,或者叫做默默不欲饮食,那这是一个意思,就是不想吃饭,没有胃口。这个邪气影响到了胃气,有一点胃虚,所以吃饭出现了问题。
4、心烦喜呕
心烦,是感觉到烦躁,有里热在,感觉烦躁不舒服。喜呕,出现了呕吐,有这个水饮上逆引起的呕吐。
那么,是不是一定会有呕吐呢?不是的,后面说了「或胸中烦而不呕」,可以没有呕吐的症状,但是胸中烦,这是一个湿热在上焦的表现。
然后后面是一系列的或然证,有8个。
或渴,为什么会口渴,这是里热耗津引起的。
大家可以看到后面有个「或不渴。身有微热。」,不口渴的话就身微热,这是里热及表。
这两个对照着看,就是提示我们,渴也不是必然症,可以口渴,也可以不口渴,但一定有里热。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结,这都是提示有里结。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这是提示有水饮,有支饮在出现了心悸,小便不利这是水结的问题。
还有一个或咳,就是或者有咳嗽的表现,那这个咳嗽和呕吐一样,都是水饮上逆的表现。
总结一下小柴胡汤证。
那么小柴胡汤的基础病机,就必须要具备里热、胃虚、水饮兼中风,然后还可以伴随诸多里热与水证的表现。
有句话大家很熟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是不是看到说上面类似的症状,诶,那就直接用小柴胡汤了呢?
其实这里的「但见一证」说的是前面提到的这些或然证,呕吐,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咳嗽,这些症状是不必悉具的,也不可能同时出现。
什么样才是柴胡证呢?是前面提到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也就是除了表证中风、里证水饮、里结和胃虚,再加上但见一证的这些或然证,才叫做有柴胡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所以如果你表现出典型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再加上任一前面提到的这些或然证,遇到这种类型的感冒,使用小柴胡汤就很合适。
还有一种我们常说的「热入血室」,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正好碰上经期的时候,那么传里,出现了胸胁下满,感觉有点像结胸,这里是提示有水饮里结。
遇到经期,牵涉到血分的问题,这个里热传到了血分,叫做「热入血室」。可以出现谵语(意识的问题,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了),血结如疟,有往来寒热的表现。
那碰到这种情况,也属于小柴胡汤的病机,里热、胃虚、水饮兼中风津虚,那么我们也用小柴胡汤。
同时也要注意,小柴胡汤证是不可以用汗吐下去治的,上焦是不能去发汗或者是用涌吐法;也不能用下法去利大小便去犯下焦;由于小柴胡汤证有胃虚,有中焦的不欲饮食,也不能去攻中焦,所以是三焦皆不可攻,只能用小柴胡汤。
对于小柴胡汤的这些适应症中,其本质都是正邪相争,导致体内阻滞不通,因此无论因为寒、热、气滞、血瘀,还是因为肠胃雍滞,胸闷,胁类不通等均可以用小柴胡汤。
其实,小柴胡汤的应用很多,不单单是感冒问题,《伤寒论》里面关于小柴胡汤的条文也非常多。
在这里,我们仅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具体深入的如何应用,关键还是要抓住它的基础病机。
除此以外,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很多,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拓展了很多病症范围。
过去学医的路上,经常听到有人说,善用者,执一方而走天下。当中就数小柴胡汤蕞有名。
学会小柴胡汤一个方,掌握小柴胡汤的应用,掌握其加减变化所拓展的病症范围,就变相掌握了很多个方子,很多个常见的病。
这大概也是《伤寒论》带给我们的智慧。
注:文中所涉及到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