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中药阴阳配对集合,你知道哪几对?建议收藏


药对就是两味中药搭配在一起用,像兄弟药或搭档一样,所以也叫对药、兄弟药或搭档药。这种搭配方式在中医里特别重要,既比复杂的药方简单,又能发挥复方配伍的效果。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减少毒副作用。
其实,药对的想法很早就有了,比如古人说的七情合和就跟药对很像。不过,把药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近代一些中医学家提出的,比如施今墨、秦伯未和吕景山。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陈维华的《药对论》和苏庆英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是这方面的早期经典书籍。

最早的时候,人们用药物治病都是用单味药,比如头痛用防风,腰痛用杜仲,或者常山治疟疾,柴胡退热,杏仁止咳。后来慢慢发现,几种药一起搭配会更有效。可是中药那么多,组合方式也无穷无尽,经过长期实践,人们逐渐总结出有些药物搭配效果特别好,这就是药对的来源。比如麻黄无桂枝不出汗,附子无干姜不温暖,石膏配知母更清凉,这些都是药对的经典例子。
现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一些药对的作用机理。比如,大黄和芒硝就是一个常见的药对,用来治便秘或通便。研究发现,大黄主要通过它的化学成分(比如大黄泻素)刺激肠道蠕动,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而芒硝通过它的矿物成分(硫酸钠)在肠道形成高渗透压,主要是物理作用,见效慢但持续时间长。两者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一般来说,大黄是主药,芒硝是辅助,但具体用法要看患者情况。比如,如果肠道太干了,可以多用芒硝;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患者,要少用大黄;如果肠道里已经有液体淤积(比如某种肠梗阻),芒硝也要用少一点。

有些中药特别百搭,可以和很多药物组成药对,比如麻黄。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三大功能,不同功能搭配的药也不同。想发汗,就配桂枝(比如麻黄汤);想平喘,就配杏仁(比如麻杏石甘汤);想利水,就配白术(比如越婢加术汤)。现代研究发现,麻黄中的有效成分有很多,比如麻黄碱主要负责平喘,挥发油负责发汗,伪麻黄碱负责利水。这也是它能搭配多种药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