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其药用价值久负盛名。
点击蓝字关注
川贝,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其药用价值久负盛名。其主要功效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等症。
其食用方法多也样,川贝炖雪梨是常见的食疗方,将川贝与雪梨同炖,能润肺生津、化痰止咳,对缓解咳嗽效果显著。还有川贝橄榄汤可生津止渴、利咽化痰;川贝杏仁汤能滋润喉咙、止咳平喘等。
性味 凉, 苦、甘。
别名 黄虻、贝母、空草、贝父、药实、苦花、苦菜、勤母。
来源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 高15~55厘米。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 直径5~12毫米。茎直立, 绿色或微带褐紫色, 具细小灰色斑点。叶片通常下端对生, 上端3叶轮生, 少为互生; 叶片线形, 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 下垂,钟状; 花被6片, 菱状椭圆形, 外轮3片较狭,先端钝圆或梢尖, 黄绿色, 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个, 长1~1.5厘米; 子房3室, 花柱较粗。蘋果六角矩形。种子薄而扁平, 半圆形, 黄色。花期6月, 果熟期8月。暗紫贝母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 唯本种鳞茎圆锥形, 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 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2.5厘米, 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 外面浓紫色, 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 花丝密被短毛。
生长特性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分布于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采集方法夏秋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 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 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性状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 大小悬殊, 大瓣紧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习称怀中抱月; 顶部闭合, 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质硬而脆, 断面白色, 富粉性。气微, 味微苦。
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川贝母流浸膏也有祛痰作用。川贝母碱有降压作用。西贝母碱能使豚鼠离体子宫张力增加,有解痉作用; 还能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
药用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 5~15克; 入丸、散。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
方剂选用
1.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 川贝母(去心)、杏仁(汤浸去皮、尖, 炒)各75克, 捣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含化咽津。
2.治百日咳: 白花蛇舌草5克、川贝母10克、生甘草10克,上3味粉碎, 过筛, 混合均匀。口服, 每次1.5~3克,1日3次。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