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字有“痣”但不是痣的皮肤病
【新朋友】请点上方蓝色字护肤在西塘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此文
有一些疾病,名不副实,比如,名字里面有痣,但它可能是皮肤血管异常、是错构瘤、色素减少或完全缺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痣~黑素细胞(即痣细胞)的良性增生引起的色素痣。
今天小结一下名字叫痣,但并不是色素痣的皮肤病,欢迎补充。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色斑、焰色痣,系先天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畸形,常在出生时出现,好发于头、面、颈部, 也可累及四肢和躯干。
表现为皮肤和/或黏膜上压之褪色的粉色至红色斑,可出现在全身任何部位,通常呈单侧或节段性分布,不跨越中线,表现为边缘清楚而不规则的红斑,压之褪色或不完全褪色。
红斑颜色常随气温、情绪等因素变化。葡萄酒色斑不会消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增厚,并出现结节样增生。部分严重的病变可伴有软组织和骨组织的增生,导致局部增大变形。
图源作者
●单纯痣●
新生儿的单纯痣(又称鲑鱼斑、鹳咬印或天使之吻),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压之褪色的粉红色-红色斑片,最常累及眼睑、眉间和颈背中线,其次累及头皮、鼻、嘴唇和背部。单纯痣通常在1-2岁内消退,但颈背部的病变可长期保持不变,基本无不良后果。
图源作者
图源作者
●蜘蛛痣●
蜘蛛痣(spider angioma)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它是由一支中央小动脉及许多向外辐射的细血管组成,其向外延伸的细血管,统称为蜘蛛足(伪足),因形状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最常见于躯干、面部和上肢。
蜘蛛痣形成的原因复杂,有生理性的,比如青春期的女孩、妊娠期妇女。病理原因引起的蜘蛛痣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图源作者
●皮脂腺痣●
出生时即有,好发于头皮、面部,表现为黄色、橙色斑块,常单发,略高于皮面,表面蜡样光泽,圆形、卵圆形或者条带状斑块,表面平滑或者呈颗粒状,无毛发。皮脂腺痣具有继发肿瘤风险,如基底细胞癌,首选手术切除。
图源作者
●表皮痣●
表皮痣又叫线状表皮痣或线状疣状表皮痣。
发病年龄:大部分表皮痣出生时即存在,或者1岁以内发生,极少数可发生于儿童期或者成年期。
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位置典型症状是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其大小、形态及分布各不相同,可以融合成为边界清楚的斑块,斑块呈肤色、褐色或者灰褐色。
图源西安交大二附院谭宣丰医生
●结缔组织痣●
结缔组织痣是真皮组织成分构成的错构瘤,可为散发性或与遗传综合征有关,特别是结节性硬化症和Buschke-ollendoff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坚实肤色至淡黄色结节或斑块,通常出现于躯干或四肢,表面可能光滑或呈鹅卵石状。诊断需要活检,病损无需切除,除非患者提出要求。
图源参考文献2
●黑头粉刺痣●
黑头粉刺痣又称痤疮样痣,为一种毛囊皮脂腺结构的发育畸形。出生时即有或者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上部和四肢,皮疹特点为群集的带状排列的黑头粉刺样丘疹,丘疹中央可见充满角栓的扩张的毛囊口,多数单侧分布,常呈带状或者线状排列。无自觉症状,不会自行消退。
图源参考文献3
●Becker痣●
又称为色素性毛表皮痣,毛痣,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通常多见于男性,多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前后出现,常见于一侧肩部、胸部及上背部。
典型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但形状不规则的浅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斑面上通常有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人会感觉到瘙痒,可在一到两年内缓慢增大,随后保持稳定。
图源参考文献4
●太田痣●
太田痣是一种表现为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支配区域出现蓝灰色或灰褐色斑片损害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常伴同侧巩膜有蓝染或褐色斑点,有时睑结膜、角膜也有色素斑,少数患者口腔和鼻黏膜也有类似损害。
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有关,属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图源作者
太田痣累及巩膜
●Hori痣●
也称为获得性双侧太田痣样斑(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 ABNOM),是一种常见于某些亚洲人群的真皮黑素细胞性色素沉着过度,主要见于中国和日本的青中年女性。
其表现为蓝灰色至灰褐色斑,主要位于颧骨,有时也位于前额、颞部、上眼睑、鼻根和鼻翼。组织学特征与太田痣相似,但其发病较晚、成人期,呈双侧发病、为斑点状或融合性分布,以及无眼部和黏膜受累。
图源参考文献5
●伊藤痣●
伊藤痣(肩峰三角肌蓝褐痣)是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累及锁骨上神经后支和臂外侧皮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临床上和组织病理学上的其他特征类似于太田痣。
图片来源云南省三院于涛教授
●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包括日光性雀斑样痣、单纯雀斑样痣和唇部黑色素斑,一些遗传性综合征也可伴发雀斑样痣。
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部位边界清楚的黑褐色斑疹,直径通常不超过5毫米,表面光滑,无瘙痒、疼痛等症状,散发、单发或多发,但不融合。
图源作者 60岁男性左侧颞部
●无色素痣●
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大小及分布稳定的色素减退斑,常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背部和臀部,其次为胸部、腹部、面部、颈部和手臂,表现为大小不一、苍白色、局限性色素减退斑,为一致性不完全脱色,境界模糊而规则,有时边缘呈锯齿状,周围几乎无色素增殖晕。
无色素痣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和系统型。节段型往往沿神经节段分布,四肢多呈条状或带状,躯干可呈方形。系统性少见,患者可出现皮肤外异常如脑发育。
图源作者
●贫血痣●
发病年龄:出生后或儿童期发生,也有晚发者。
发病部位: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以躯干部为多见。
临床表现:单个也可多发,苍白色斑边界清楚,圆形、卵圆形或呈花瓣状等,也可呈线形排列,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一般单侧分布。摩擦患处时白斑不发红,周围皮肤却充血潮红,玻片压迫后白斑与周围皮肤难以区分。白斑随着身体发育比例增大,但形状不会发生变化。
预后:终身不退。
图源参考文献6
参考文献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 年 10 月 第 15 卷第 5 期2.Bongiorno, M. A., Nathan, N., Oyerinde, O., Wang, J. A., Lee, C. R., Brown, G. T., Moss, J., & Darling, T. N. (2017).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nective Tissue Nevi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hagreen Patches. JAMA dermatology, 153(7), 660–665. https: //doi.org/ 10.1001/ jama dermatol. 2017.02983.Kayiran, M. A., Cebeci, F., Zindanci, I., Gurel, M. S., & Akdeniz, N. (2018). Dermoscopy of nevus comedonicus. Northern clinics of Istanbul, 6(4), 401–402. https://doi. org/10. 14744/ nci. 2018.069264.Baalann, K. P., & Krishnan, M. (2022). Beckers nevus. The Pan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41, 142. https:// doi.org/ 10.11604/ pamj. 2022. 41.142.334175.Lee, W. J., Han, S. S., Chang, S. E., Lee, M. W., Choi, J. H., Moon, K. C., & Koh, J. K. (2009). Q-Switched Nd:YAG Laser Therapy of 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 Annals of dermatology, 21(3), 255–260. https://doi.org/10. 5021/ ad.2009.21.3.2556.Bulteel C, Morren MA, De Haes P, Denayer E, Legius E, Brems H. Nevus anemicus and RASopathies. JAAD Case Rep. 2018 Apr 6;4(4):390-391. doi: 10.1016/j.jdcr.2017.09.037. PMID: 29693080; PMCID: PMC5911779.
延伸阅读:
END
朱敏刚
皮肤科主任医师、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浙江省优秀皮肤科医师。多年来关注过敏性皮肤病和影响美容的面部皮肤病。
感谢您对我的信任,我会用我的专业知识尽力帮助您。科学护肤、合理用药,让我们一起用耐心、信任来促进健康、呵护美丽!
爱好:旅游、随手拍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西塘环秀桥的春天
更多护肤科普,
欢迎关注公众号和新浪微博
护肤在西塘
往期精彩回顾
打开公众号右下方菜单注意事项,通过输入键词如护肤、痘痘、痒等可以检索以往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