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的人,血糖多少比较好?医生:尽量保持在这个范围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血糖高了吧?但问题是,血糖高到什么程度算高?

得了糖尿病的人,血糖到底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既不影响健康,又不让自己过得太苦?其实,这问题还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很多人控制血糖过于严格,天天盯着数字,低了不敢吃,高了吓得直出冷汗;还有人压根不在意,觉得只要没晕倒就行。
这两种极端都不靠谱。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到底多少才算合适。
说起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蹦出一串数字,比如空腹血糖要低于7.0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0mmol/L。
这些确实是比较常见的参考值,但问题是,这些标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血糖目标也得因人而异。
以年轻人为例,其身体代谢状况尚佳,血糖控制可更严格些,目标范围能设得更低,如空腹低于6.1,餐后不超8.0,如此整体健康风险会更小。
再看老年人,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控制血糖不能太激进。如果一味追求年轻人的标准,很可能适得其反,低血糖反而更危险。
对于这些人来说,适当放宽一点,比如空腹在7.0-8.0之间,餐后不超过11.0,可能更实际。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和血糖长期控制得好不好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血糖越低越好。
尤其是老年人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血糖降得太猛,低血糖发作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低血糖的危害有时候比高血糖更致命。
专家建议,对这样的患者,血糖控制应该适度,别过分追求完美数字,更重要的是稳定和安全。
很多人测血糖的时候最关注空腹血糖,觉得只要早上起来一测达标了,整天就放心了。实际上,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反映血糖的控制水平。
餐后血糖,尤其是吃完饭两小时的血糖值,才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最需要关注的重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餐后血糖升高得太快,对血管的伤害更大。
吃饭后,血糖会自然升高,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餐后血糖总是居高不下,长期下去会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
简单来说,就是血管像被泡在高糖溶液里一样,时间长了,弹性变差,还容易堆积脂肪斑块,最终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问题。
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控制欠佳者,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较空腹血糖高者更高。
比如一个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勉强达标,但餐后血糖飙到13甚至14,这种情况看似问题不大,实则危险潜伏得更深。
所以,血糖控制不能光盯着早上空腹那一刻,更要注意吃完饭后血糖有没有乱跳。
血糖波动就像心情波动,有时候比数值本身更让人崩溃。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看着空腹值和餐后值还算正常,但白天上下浮动太厉害,忽高忽低,对身体的伤害也不小。尤其是一天之内血糖波动超过4mmol/L,就算不上稳定控制。
血糖的剧烈波动会给身体带来多重压力。
比如,血管内皮细胞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反应都很敏感,忽然暴涨暴跌,就像血管里刮了一场飓风,容易导致微血管破裂或者炎症反应。
而且,血糖波动大会让身体的代谢负担加重,胰岛素分泌总是疲于奔命,时间一长,胰岛功能衰退得更快。
研究还显示,血糖波动大的人,比稳定高血糖的人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诸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肾病这类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与血糖的稳定性息息相关。稳定的血糖控制,不仅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还能让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很多人得了糖尿病后,生怕血糖高,总想着降得越低越好。但低血糖这个隐形敌人往往比高血糖还要危险。低血糖的症状可能刚开始只是出汗、心慌、手抖,严重时会引发昏迷,甚至猝死。
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低血糖问题。血糖降得太低,大脑会迅速罢工,意识模糊,摔倒、骨折等意外风险直线上升。
而且低血糖发生过一次后,身体的敏感度会降低,下一次发作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直接危及生命。
与其一味追求把血糖降到年轻人标准,还不如在安全范围内稍微放宽一点。
对于60岁以上的患者,血糖保持在7-8之间,有时候比追求更低的目标来得更实在,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更加安全可靠。
除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的一个关键指标。
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说是长期成绩单。即便某天的血糖看起来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说明总体控制还不够理想。
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目标。
对于部分年轻患者,要求可稍严些,如将相关指标控制在6.5%以下;而老年患者或身体欠佳者,则可放宽至8%以内。
这个指标不仅能指导日常治疗,还能预测并发症的风险,越接近正常值,长期预后越好。
血糖控制的关键在于稳定。想要把血糖稳住,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和心理管理同样重要。
在饮食方面,低GI(升糖指数)食物当属首选,诸如粗粮、蔬菜、坚果之类,皆可避免餐后血糖出现剧烈波动。
运动方面,饭后散步、慢跑或者骑车,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不仅能帮助血糖消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好处。
睡眠和情绪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重要部分。长期熬夜或者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更加难以控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乐观的心态,能够从根本上减轻身体的负担。
来源:小播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