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普】别让血糖“伤”了心!不容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
高血糖不仅是血糖仪上的数字
更是一颗可能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
许多人知道糖尿病会
损伤眼睛、肾脏和足部
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更致命的威胁
——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更危险的是,这类并发症常以无症状或不典型症状的方式悄然进展,让患者错失最佳救治时机。下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专家就来揭开沉默杀手的真面目。
警报失灵
高血糖如何屏蔽心梗信号?
正常情况下,当心脏因血管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时,人体会通过胸痛、胸闷、左肩放射痛等典型症状发出求救信号。
然而,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持续损伤全身自主神经,尤其是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这种病变如同掐断了心脏的报警线路,导致两个致命后果:
痛觉感知失灵:心肌缺血时,患者可能完全感受不到胸痛,或仅有轻微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
症状改头换面: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上腹痛(易被误认为胃病)、咽喉紧缩感、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甚至仅仅是出冷汗。
无声的危机
为何无症状反而更危险?
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斑块不断堆积,严重者斑块破裂堵塞冠状动脉。无症状或不典型症状绝不等于没有风险!
当神经病变掩盖了心绞痛的预警信号时,心肌缺血可能在患者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持续恶化。患者因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忽视检查,导致错过早期干预时机。
主动出击
三大防线抵御沉默杀手
面对隐匿的威胁,糖尿病患者需建立预防-筛查-干预的全链条防线:
01
防线一:定期筛查,让隐患无处遁形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行冠脉CTA及冠脉造影检查。
02
防线二:多因素控制,保护血管与神经
血糖管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需控制在7%以下(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合并症、低血糖高风险患者可适当放宽),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综合干预:戒烟,全面个体化控制血压、血脂水平,必要时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兼具心肾保护作用的降糖药。
03
防线三:日常警惕非典型信号
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轻微活动即感气短、乏力;
无明显诱因的恶心、呕吐;
突发冷汗、面色苍白;
上腹、后背、下颌或牙痛;
睡眠中因憋气惊醒,坐起后缓解。
无独有偶,刚刚过去的春分时节,万物复苏,但对于张大爷(化名)来说,这个春天却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3月20日,有着20年糖尿病病史的张大爷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时,接诊的牛丽婷医生在问诊过程中,发现张大爷近期频繁出现胸痛,但是疼痛程度是可以忍受的,便没有第一时间就医。
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可能存在急性心血管病发作的风险,立刻为张大爷进行了床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II、III、aVF导联弓背向上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内分泌科立即启动预警,同步联系心内科冠脉绿色通道。护士长紧急调配护士进行床旁采血、准备抢救物资。心内科到场后确认了紧急介入诊疗指征,立即开启绿色通道。
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张大爷的右侧冠状动脉存在95%狭窄伴斑块破裂,心内科团队及时对患者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目前,张大爷恢复良好。
人民专家说: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就像无声的共谋者,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联手侵蚀健康。面对这种隐匿性威胁,患者需牢记:主动筛查、规范治疗和日常监测是抵御这一沉默杀手的关键防线。
另外,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胸闷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因为还能忍受而延误治疗!
科普专家名片
周灵丽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低钾血症;垂体肾上腺疾病。
出诊时间:周日下午
备注:突发原因导致门诊时间、出诊地点、门诊类型(普通、专家或特需门诊)、挂号费用的改变,请以医院当日公布为准,可在服务号中查看。
杨文嘉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擅长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等。
供稿| 内分泌科
编辑| 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