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致命的并发症,也最常见!医生:可防可治,关键在2点
家人们,今天我要跟大家唠唠一个关乎无数人健康的事儿。在咱们生活里,糖尿病那可是越来越常见了,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血糖高点,控制控制饮食、吃点药就行。可你知道吗,糖尿病背后隐藏着一个超级致命又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不少人都因为忽视它,付出了惨痛代价。不信?来,听我给你讲个真实故事。
有位60岁的老李,糖尿病缠上他都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他也算听话,降糖药一直按时吃着。每天一大早,他都雷打不动地出门锻炼,就盼着能把身体养得好好的。那天,和往常没啥两样,老李精神抖擞地出了门,在小区的小路上开始溜达。可没走几步,他突然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头晕眼花得厉害,紧接着眼前一黑,扑通一声就栽倒在地上了。

好在周围晨练的人发现得及时,赶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很快,救护车呼啸而至,把老李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生一系列紧张的检查和诊断,得出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急性心肌梗死!好在医院的抢救团队经验丰富、争分夺秒,经过一番全力抢救,老李总算是从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
老李缓过神后,满心都是疑惑和后怕。他心里直犯嘀咕:我得的不过是糖尿病啊,咋就突然心梗了呢?而且心梗发作前,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到底是咋回事?相信很多朋友和老李一样,对这其中的缘由摸不着头脑。别急,咱慢慢往下看。
咱先来说说这糖尿病和心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糖尿病和心梗的发病率却蹭蹭往上涨。糖尿病呢,属于内分泌方面的慢性疾病,而心梗是突发的、要命的心脑血管疾病,咋看咋觉得这俩病不搭边。但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得很。
咱们国家,那可是糖尿病大国。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了,还有大概5000万潜在的糖尿病患者呢。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我国差不多10%的成年人都有2型糖尿病,这数字,简直太惊人了!更让人揪心的是,进一步调查发现,那些刚被诊断出糖尿病的患者,一半都患有心血管疾病,三分之一有高血压,三分之二存在高血脂。你瞧,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了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头号元凶。为啥会这样呢?这就得从糖尿病的本质说起,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的疾病,对心脑血管的危害大得很,尤其是心梗,特别容易找上门。
和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体内会产生更多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血液更容易抱团,在血管里形成血栓,而这血栓一旦堵住血管,心梗就来了。有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病的人高3 - 5倍呢,发生心梗的风险更是和心梗病人再次复发心梗的风险差不多。这么看来,说患上糖尿病就等于得过一次心梗,真不是吓唬人。
那为啥有些糖尿病患者心梗发作时一点征兆都没有呢?这就得提到糖尿病对身体的另一个严重影响了。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管长期泡在高血糖里,血管和神经都受损严重。尤其是神经末梢受损后,心梗发作时的疼痛反射弧就被切断了。正常情况下,心梗要发作,身体会发出疼痛信号提醒你,可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受损,这个提醒没了,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啊,各位糖友们,降糖固然重要,但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样不能忽视。
那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朋友,该怎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主要有这么两方面。
**一方面是药物预防**。咱们都知道,预防心梗,关键得防止血栓形成。而科学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就是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美国糖尿病学会就给出过建议:那些既有糖尿病又有冠心病的患者,可以每天服用小剂量(100毫克)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措施。要是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风险,也可以把阿司匹林当作一级预防措施。也就是说,糖友们除了按时吃降糖药,在必要的时候,还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研究表明,只要合理使用阿司匹林,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能降低30%,中风发生率能降低20%呢。
不过,咱也得清楚,阿司匹林可不是随便就能吃的。它有一定副作用,像胃肠道不适、消化道出血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健康人群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小的人,就没必要吃阿司匹林。30岁以下的朋友,一般也不建议吃。还有那些有消化道疾病的人,也不适合吃。到底能不能吃,得先咨询医生,让医生根据咱的具体情况做判断。
**另一方面,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从饮食上来说,得严格控制高油、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平时饮食尽量清淡点。每天至少得吃5种以上的水果和蔬菜,可千万别暴饮暴食。抽烟喝酒这事儿,能戒就戒了,实在戒不了,也得尽量少抽少喝,还得远离二手烟。运动也不能落下,得适度运动,养成定期锻炼的好习惯。作息要规律,别老熬夜,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可大了。心态也得调整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另外,糖尿病患者可不能只盯着血糖看,体重、血脂、血压都得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家人们,健康无小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起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别让疾病钻了空子。希望大家都能把健康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远离疾病的困扰。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