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管住嘴是关键:7个饮食坏习惯,尽快改掉!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一旦患上糖尿病,饮食控制就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以下这 7 个常见的饮食坏习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尽快改掉。
坏习惯一:主食单一,精细粮为主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习惯以精米白面等精细粮作为主食,这类食物经过精细加工,膳食纤维含量极低,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速度快,会迅速导致血糖升高。长期单一地食用精细粮,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还可能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调整主食结构,增加粗粮的摄入,如燕麦、糙米、玉米、荞麦等。这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速度更为平稳。将粗粮与精细粮搭配食用,如蒸二米饭(大米和小米)、煮杂粮粥等,既能保证口感,又有助于控制血糖。

坏习惯二:大量摄入高糖水果
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非所有水果都能随意食用。一些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榴莲、甘蔗等,含糖量极高,食用后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升高。即便有些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若食用过量,同样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应优先选择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蓝莓等,并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每天食用水果的量不宜超过 200 克,且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坏习惯三:偏爱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口感诱人,但却不适合糖尿病患者。这类食物热量高、脂肪含量高,摄入过多会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的控制。同时,高脂肪饮食还会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这些食物既能提供优质蛋白质,又不会对血糖和血脂造成太大影响。
坏习惯四:忽视食物分量
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然知道要控制饮食,但却不注重食物的分量。即使是健康的食物,若食用过量,也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使血糖升高。例如,有些患者认为蔬菜是健康食品,就毫无节制地食用,却忽略了一些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莲藕等,含有较高的淀粉,过量食用同样会使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应学会使用食物秤或量杯等工具,准确控制每餐的食物分量,根据自身的病情和活动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坏习惯五:爱喝含糖饮料
市面上的各种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饮料、奶茶等,含有大量的添加糖,饮用后会迅速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急剧升高。长期饮用含糖饮料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选择白开水、淡茶水、柠檬水等无糖饮品。如果实在想喝有味道的饮料,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或无糖的替代品,但也要注意查看配料表,避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
坏习惯六:晚餐吃得过晚、过多
晚餐时间过晚、进食量过多,会使身体在夜间无法充分消化吸收食物,导致血糖在夜间升高,影响睡眠质量。同时,晚餐后活动量相对较少,多余的热量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加重体重负担。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保持规律的晚餐时间,一般在晚上 6 点至 7 点之间为宜,晚餐的进食量也应适量控制,以七八分饱为宜。此外,晚餐后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消化,降低血糖。
坏习惯七:吃饭速度过快
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大脑来不及及时接收到饱腹感信号,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进食过多。同时,快速进食还会使食物在口腔中咀嚼不充分,进入胃肠道后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导致血糖迅速上升。糖尿病患者应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每口食物咀嚼 15 至 20 次,这样既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又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是一场持久战。改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方式,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应多学习糖尿病饮食知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以保持血糖的稳定,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