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变了?最新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有2个变化
在健康领域,糖尿病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如今,糖尿病已然今非昔比,它早已跻身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慢性疾病之列 ,像个潜伏在身体里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破坏着人们的健康。

有研究团队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令人揪心:二型糖尿病竟然是痴呆症的危险因素。这类患者的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了2.3岁,而就算是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大脑年龄也比实际年龄衰老了0.5岁。这就好比别人的大脑在正常的轨道上匀速前进,而糖尿病患者的大脑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拽着,提前迈向了衰老。这样的局面,想必是大家都不愿面对的。所以,积极预防糖尿病早期和二型糖尿病,成了当务之急。
在2024年12月31日,赶在2024年的尾巴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重磅发布,这可是时隔四年的一次重大更新。这次更新,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方面,带来了两个关键变化。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这两个变化,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典型糖尿病症状下的诊断标准
先来说说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三多一少:烦渴多饮、多尿、多食,还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如果出现了这些典型症状,2024版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和2020年版指南相比,没有变化。具体如下:
- 当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碰上静脉血浆葡萄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于等于11.1mmol/L,就拉响了糖尿病的警报。
- 典型症状加上空腹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于等于7.0mmol/L ,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 典型症状再加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于等于11.1mmol/L ,同样逃不过糖尿病的诊断。
- 要是糖化血红蛋白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于等于6.5%,也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可以看出,在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情况下,诊断标准相对明确,这为医生们快速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无典型糖尿病症状下的诊断标准
要是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诊断过程就得谨慎对待了。2024版指南在这方面的变化可不小,需要同一个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比如说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或者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这里要特别注意,随机血糖不在此列),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什么是随机血糖呢?简单讲,就是任意时间点测的血糖,不管是饭前、饭后,还是其他时刻。以往的2020年版指南里,没有明确不包括随机血糖这句话,而2024版指南特意加上了这几个字,这就意味着诊断标准更加严谨了。打个比方,张三某次体检时,随机血糖测出来超过了11.1mmol/L,但他并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按照2020年版指南,可能会怀疑他有糖尿病,还得改天再复查。可在2024版指南下,仅凭这一次随机血糖高,还不能诊断张三为糖尿病,还得进一步检测其他血糖指标。这里所说的血糖值,特指静脉血浆葡萄糖 。咱们平常家用的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葡萄糖;动态血糖仪测的是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这些结果都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不一致时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一个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却没达到。碰到这种情况,就得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同时得考虑那些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之后才能做出诊断。 这就好比警察破案,不能只看一个线索就下结论,得把各种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反复核查,才能得出准确结果。
举个例子,还是张三,他第一次检测时,空腹血糖超过了7.0mmol/L,可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这时候,他就得遵医嘱再来医院复查一次空腹血糖。要是下次空腹血糖依然超过7.0mmol/L,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判断,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从这两个重要变化能看出,2024版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比2020版更完善、更严谨了,就像给糖尿病诊断这把尺子校准刻度,让诊断结果更精准,能更好地帮助医生揪出糖尿病这个健康杀手。
日常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聊完诊断标准的变化,咱们再讲讲在家自己测血糖时的一些门道。首先,选血糖仪可有讲究。建议大家尽量选择采血量少的血糖仪,这样在采血时,疼痛感会小一些。想象一下,要是每次采血都像被蜜蜂蜇一下,心里得多抵触测血糖啊。而采血量少的血糖仪,就能让这个过程轻松不少。
采血笔一般都有好几个设置等级,数字越大,采血深度就越深,相应的疼痛感也越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采血深度。一般轻体力劳动者,采血深度在2 - 3就比较合适;重体力活动者,身体耐受能力可能强一些,采血深度可以适当增加一点。
对于那些对疼痛比较敏感的人,采血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千万要避免直接扎指甲。因为指甲那儿神经末梢丰富,比手指其他部位更敏感,扎下去那叫一个疼。这时候,咱们可以选择手指指腹两侧,或者其他部位来采血。而且,如果经常测血糖,不要总在一个部位或者少数几个部位反复扎血。可以把采血部位分散开,等之前采血的手指疼痛感恢复了,再换回去采指血就行。这样既能减少疼痛感,又能让手指有时间恢复,避免过度损伤。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