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被夸大的“神药”中成药,很多人还在乱用!快自查

王阿姨最近逢人就夸她手头的六味地黄丸,说这药能补肾治腰酸,吃了就不怕身体虚。邻居小李一感冒,第一时间冲上板蓝根,还经常给孩子喝。再看看隔壁老张,夏天一热立马来瓶藿香正气水,觉得头晕肚胀统统都能治。类似这样的熟面孔中成药,几乎成了许多家庭的常备药,药箱里必有一两盒。可问题来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号称包治百病的中成药,真有那么神?或者说,他们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又有多少人只是听信了广告或者转发养生文而盲目跟风?

市面上常见的4种中成药,常年被当作家中的护身符,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今天就跟你坦白聊聊:这些神药为什么被夸大,它们到底适合哪些人,什么人千万别乱吃。很多人其实用错了,甚至因此酿成健康隐患。有些细节,或许你从来没留意过,这就要警惕了。
拿好本篇文章,看看你家药箱有没有这些熟面孔。不怕你中招,就怕你还一直觉得它们是灵丹妙药,其实误区里的人远不止你一个。
被夸大的4种神药中成药,真相究竟如何?
六味地黄丸
不少中老年朋友一觉得自己肾虚,马上选择六味地黄丸。但其实,这个药并不是谁虚就能补。六味地黄丸的主要适应证其实只限于肾阴虚,表现在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状。完全没有这些典型表现的人,仅靠自己感觉累没劲去吃,很可能适得其反。现代研究发现,部分人长期乱用还会加重胃肠负担,让消化吸收变差。你要知道,和医生精确辨证开方可不是一回事。
藿香正气水
最近天气一热,藿香正气水就变成夏日标配。肚子胀呀、头晕想吐呀,统统喝一瓶再说。可其实这个药的正气是针对暑湿类型的。如果你是由于天气太热中暑(也叫阳暑),或者有心脏、肾脏基础疾病,是不能随便喝的。其中含酒精和部分辅料,还可能影响某些慢病患者。曾有临床数据表明,过量服用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所以在喝之前,还是要先分清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中暑。
板蓝根
一说到家里有人感冒,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来包板蓝根冲剂,号称能杀病毒。板蓝根的真实适应证主要为热毒壅盛型,如疖肿、咽痛、口腔溃疡等。针对流感、普通感冒、甚至细菌性感染,效果其实很有限。权威临床试验对比显示,板蓝根对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并没有显著优势。而且,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对儿童尤其不推荐。指望靠板蓝根防病毒,有点自欺欺人。
感冒灵颗粒
很多65岁以上的长辈,感冒发烧第一时间用感冒灵颗粒。有时候连症状都没分清就赶紧吃。感冒灵实际上更偏向风热感冒,如果是风寒型(如怕冷、流清鼻涕),不仅不对症,还可能加重症状。另外,感冒灵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抗过敏成分,长期大量使用有肝肾风险,和其他镇痛药物叠加更要小心。有研究显示,大约有7%左右的中老年人不分类型就服用此药,真正获得缓解的比例远远不及心理安慰。
这些神药乱用后,身体容易有哪些隐患?
你别以为是小题大做。很多时候,看起来安全、天然的中成药其实跟西药一样讲究适应症。用错了内伤外患,健康隐患一个都逃不掉。
长期乱用六味地黄丸,最常见的是肠胃功能紊乱、食欲减退、腹泻或者便秘频发,有些人还会觉得心烦口腻。对原本身体湿气较重的人,反倒加重身体负担。有过轻微脾虚表现的,症状还可能恶化。
藿香正气水喝多了,一些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人士,容易出现头晕加重、血压波动甚至心律异常。酒精含量高的版本,喝了再驾车还容易被误判酒驾。极个别严重者有出现肝损伤的报道。
板蓝根滥用的后果,最难被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反复喂防感冒,肝肾的累积毒性相关数据在部分儿童中并不低。更别说部分人容易出现过敏,导致皮疹、腹泻等症状。
感冒灵颗粒,一次两包、三包的不在少数。可药里的对乙酰氨基酚,一旦长期大量超量服用,最严重的会导致肝衰竭和肾损伤,后果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怎么才能科学安全用药?医生建议你这样做
面对药箱里这些熟面孔,咱们不妨换个思路。不怕用药,就怕用错药。与其相信万能药神话,不如按照权威标准,做到对症下药、量身定制。
如果真有需要服用六味地黄丸、板蓝根、感冒灵、藿香正气水,建议一定要遵照医生指导,用足疗程,切勿擅自长期连用。身体本身有慢性疾病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更要提前和医生核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安全风险。
日常用药,不妨先分清自己症状类型。比如感冒,是发热怕冷还是发热怕热?腹泻,是寒凉型还是湿热型?别盲目套用万能方,身体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偶尔一两次没大事,常年坚持错误用法,问题迟早浮出水面。
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药物选择需要更加严格。千万别朋友推荐就跟风。中成药虽是传统良方,但不能替代专业诊疗。任何药物,都没有真正的无副作用。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常用中成药风险提示及用药指导.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居民健康素养66条(2023版). 4.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5. 张伯礼. 中医药防治常见病用药安全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李兰娟主编. 临床用药安全学. 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