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习病症——感冒
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外感疾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发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感冒是外感六淫或时行病邪侵袭人体所致,核心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解表祛邪,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类型,选用针对性方法,既能快速缓解不适,又能调理机体,减少复发。

中医强调感冒的发生与 正气和邪气相关:当正气不足时,外界邪气易趁虚而入,导致肺卫失调,从而引发症状。根据邪气性质和症状差异,临床最常见的感冒类型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其次还有暑湿感冒、体虚感冒等特殊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思路截然不同,这也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风寒感冒以怕冷为主,属寒邪束表,其典型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多因受凉、淋雨、吹冷风后诱发,常见于秋冬季节。针对此类感冒,核心治法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经典方剂中,轻症可选用葱豉汤,趁热饮用,盖被发汗,适合初期轻微风寒感冒;重症则可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合怕冷无汗、咳嗽气喘者,或桂枝汤,适合怕冷伴轻微出汗、肌肉酸痛者,兼顾调和营卫。
风热感冒以发热为主,属热邪犯肺,典型症状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鼻塞流黄涕、咽痛红肿、咳嗽痰黄稠、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多因受热、环境闷热、接触风热邪气诱发,常见于春夏季节。其核心治法为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经典方剂中,轻症可选用银翘散,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是风热感冒的代表方,适合发热咽痛、鼻塞流涕者,或桑菊饮,侧重于风热引起的咳嗽。
暑湿感冒多因湿热缠身,多见于夏季,典型症状为发热不高、头晕头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腹泻、鼻塞流浊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多因夏季高温高湿、贪凉饮冷、淋雨涉水诱发,核心是暑湿交阻,影响脾胃运化。核心治法为清暑祛湿、解表和中,经典方剂可选用新加香薷饮,清暑解表、化湿和中,适合暑湿感冒初期,或藿香正气散,侧重于恶心呕吐、腹泻明显者。
体虚感冒因正气不足,常反复不愈,典型症状为感冒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热不高、怕冷明显、乏力自汗、咳嗽无力、痰稀白、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虚弱,多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以抵御外邪,感冒后不易康复。核心治法为益气解表,经典方剂可选用玉屏风散合参苏饮,黄芪、人参益气固表,紫苏解表散寒,适合气虚感冒;若为阴虚感冒,可用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
在中医治疗感冒的过程中,有一些核心原则需要遵循,同时要避开常见误区。首先,辨证为先,忌盲目用药,最常见的误区是风寒感冒用清热药或风热感冒用温热药,不仅无效,还会加重病情,其次,解表不可过度,感冒初期以解表为主,但不可过度发汗,尤其是体虚者,过度发汗会耗伤正气,导致感冒迁延不愈。再者,要兼顾脾胃,饮食清淡,感冒期间脾胃功能减弱,应避免辛辣、油腻、生冷、过甜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滋生湿气,影响恢复,建议吃白粥、烂面条、蔬菜等易消化食物。另外,捂汗需分情况,风寒感冒无汗时,可适当捂汗,帮助邪气排出;但风热感冒有汗时,需保持通风,不可捂汗,否则会加重发热。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感冒的核心是增强体质、规避邪气。在日常预防中,可坚持适度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肺卫功能;保持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并根据季节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受热;做好避邪防护,感冒流行期间减少外出,戴口罩,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夏季避免长时间吹空调,避免淋雨涉水,冬季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注重饮食调理,日常多吃山药、百合、莲子、红枣、黄芪等健脾益气、滋阴润肺的食材,少吃生冷、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损伤脾胃功能。
中医治疗感冒的核心是辨证施药、标本兼顾,不是简单的抗病毒,而是根据邪气性质和体质差异,通过解表、清热、祛湿、益气等方法,既清除外邪,又调理机体功能。日常感冒时,可根据上述症状初步判断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剂或食疗方,若不确定证型,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盲目用药。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增强正气,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感冒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