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动症治疗:多动症会有传染的风险吗?
武汉多动症治疗:多动症会有传染的风险吗?
同一个班级,好几个孩子都坐不住,是巧合还是传染?
奇怪了,我家孩子班上原来就一个小朋友特别调皮,现在怎么好几个孩子都开始坐不住、小动作不断?
邻居家孩子确诊了多动症,我家孩子天天跟他一起玩,会不会被‘传染’上啊?
近期,不少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当一个班级里出现几个表现相似、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时,这种多动症会传染的传言就开始悄然蔓延。

今天,我们就来直面这个问题,给大家一个明确、科学的答案。
核心结论:多动症本身绝不传染!
首先,请大家彻底放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本身不具备任何传染性。
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根源在于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普通孩子存在差异,比如大脑前额叶发育相对滞后、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等。
简单来说: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外部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多动症是由先天遗传和早期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是孩子 与生俱来 的大脑特质。
所以,跟多动症的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吃饭,甚至有任何肢体接触,都绝对不会传染上多动症。 请社会和家长们都消除这个误解,不要因此而对多动症孩子产生歧视和排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带坏一片的现象?
既然不传染,为什么我们又会观察到,一个班里好像扎堆出现多动行为呢?这背后主要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最关键的——行为模仿与同伴效应
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模仿学习:当一个多动症孩子在课堂上做出离开座位、大声说话等行为时,其他一些自制力尚在发展中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很有趣,并下意识地进行模仿。
标准降低:在一个纪律稍显松散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潜意识地认为他都可以这样,我也可以,导致整个班级的行为标准有所下降。
这并非传染,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仿,就像流行语或某个游戏在孩子间流行开来一样。
原因二:诊断的聚集效应
教师的警觉性提高:当一位老师通过一个典型病例深入了解了多动症后,他/她会更容易在班级里识别出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孩子,从而建议这些孩子的家长去进行专业评估。这导致了确诊孩子在表面上的增多。
家长的觉醒:一位家长在群里讨论孩子多动症的诊断和干预,可能会唤醒其他有同样困扰的家长,促使他们带孩子去检查,从而发现之前被忽视的病例。
原因三:相似相吸的社交选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社交中,精力旺盛、喜欢追逐打闹的孩子自然更容易玩到一起。因此,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多动症孩子身边,围绕着几个同样活泼好动的伙伴,这给人造成了一个小团体都多动的错觉。
比担心传染更重要的事:正确的认识与应对
明白了以上原因,家长和老师应该把关注点从会不会被传染转移到更重要的方面:
1. 如果您是普通孩子的家长:
消除歧视:告诉您的孩子,那个坐不住的同学只是需要一些帮助,我们应该友好地帮助他,而不是孤立他。
建立规则:强化您自己孩子的行为规范和边界感,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不因他人的行为而动摇。
积极沟通: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班级的整体管理策略,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如果您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
停止自责:不要再归咎于被谁带坏了或自己的教育失败。
科学就医:立即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
寻求支持:与学校老师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共同商讨在学校的帮助策略。
多动症,不会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但它所引发的误解和偏见,却可能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扩散,伤害那些本就面临挑战的孩子和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