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型头痛发作的病因是什么?中医使用头针治疗是否有效果?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曾又称为紧张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
临床上常表现为在顶、颞、额及枕部一处或多处部位,有轻或中度疼痛,患者自觉有压迫感或紧缩感,无搏动性,常伴有枕颈部肌肉发紧、僵硬,一般无畏光或畏声等。
近年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紧张型头痛患病率约38.0%。2008-2009年,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紧张型头痛年患病率高达10.8%,属人群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原发性头痛类型。
由于紧张型头痛病程长,易反复,患病率高,不仅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诱发紧张型头痛的病因及发病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人员主要从中枢调节机制异常学说、颅周肌肉障碍学说、神经介质代谢紊乱学说及精神心理等方面解释,其中肌肉功能障碍学说受到多数学者认同。
由于紧张型头痛的生理病理较复杂,故治疗效果多不确切。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根据急性期和慢性期,采取药物和非药物疗法。
治疗紧张型头痛常用的西药主要有:镇痛药、抗抑郁药、肌肉松弛性药物等。其中有研究结果推荐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为治疗急性紧张型头痛第一线治疗的选择。
非药物治疗中,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列入64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之一。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由于较西药副作用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改善紧张型头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并且可与其他疗法相配合使用,临床和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应用与关注。中医认为头痛可由外感或内伤等因素。
导致头颈部脉络阻闭,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不荣则痛。通过针灸施治,行气活血,使气血运行循于常道,恢复气血的正常功能状态,调整疼痛的病理病机。
使机体达到通而不痛,荣而不虚的状态,起到镇痛的功效。针灸疗效的产生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
针灸疗效表现为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停止针刺治疗后的持续效应,随着时间的推延,将逐渐消失。考虑到临床许多疾病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针刺持续效应的规律,使针刺疗效累积到一定的量(时间),以此提高临床疗效。头痛,在中医学中病名多样,又称首风脑风头风等。
如《素问·风论》描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仁斋直指方论·头风方论》指出:头风为病,不必须有偏正头疼之证。
传统中医学认为头痛是因外感、内伤等引起的头部经络拘急、脑脉失养,清窍不利导致头部自觉疼痛的一类疾病,是中医中典型以症状命名的疾病。
头痛既可以作为主症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它症出现在其他疾病中。《黄帝内经》认为头痛多因外感或内伤而起,并概述了其临床表现和特点。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将头痛以六经命名,认为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之分,开创了头痛六经辨证的先河。
金元时期,李东垣进一步辨证论治头痛,明确地将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加入了太阴和少阴头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认为痰浊致痛,并借鉴前辈医家经验。
应用引经药治疗不同经头痛:川芎治太阳头痛,白芷主阳明头痛,少阳头痛添加柴胡,太阴头痛细辛入药,厥阴头痛配以吴茱萸。这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倡瘀血之论,并创制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头痛,丰富了治疗头痛之法。除此之外,历代医家对头痛的论述不可胜数。
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病导致情志抑郁,气血不畅,瘀阻脑络,脑失所养等皆可能发生头痛。概而言之,头痛病因主要有外感与内伤,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头痛辨证,按属性多从内外因辨证分类,以经络而言,可分为六经头痛。外感头痛,多由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暑湿热,邪犯清窍,或循经上扰。
致使头部经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其中,风为百病之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脑之高位,唯风易至,故外感六淫所致的头痛多以风邪为主,且常兼夹时气伤人。
具体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和风湿头痛之证型。内伤头痛者,病位虽在脑,然与肾肝脾生精益髓,藏泄条达,运化气血之功能密切相关。
若情志失调,饮食不适,先天禀赋不足等,则会正气内损,脏腑功能失调,脑脉失于濡养,导致头痛的发生。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内伤头痛分为以下证型:肝阳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瘀血头痛、气血亏虚型头痛等。
传统中医学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用药规律,重在辨证论治,辨经论证。(1)辨证用药: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2版)》,总结了头痛的中医方药治疗。
风寒头痛,代表方选用为川芎茶调散,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云: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
本方加入诸风药,且风药辛温辛凉并用,既祛风寒又制本方风药之温燥;风热头痛,常用芎芷石膏汤临证加减。
临床若烦热口渴明显,可加重石膏用量,羌活、藁本性辛温可酌情减量或减去。风湿头痛,医家常化裁羌活胜湿汤,本证湿邪在表,故方中多用风药如羌活独活解表祛湿。
肝阳头痛,选方天麻钩藤汤加减,以天麻、钩藤为君药,主平肝熄风,加补益肝肾之药,主在治标,辅以治本。
痰浊头痛,治法以化痰降逆为主,燥湿健脾为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治痰厥头痛,天麻止内风头痛,兼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可见此方标本兼治。
虚证如肾虚头痛、气血亏虚型头痛可用右归丸、四物汤等。(2)辨经用药:头痛在辨证论治时,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予六经辨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之脉俱会于此,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疼痛若在枕部,以太阳头痛多见,呈搏动性痛,可重用羌活、蔓荆子;
疼痛出现在前额及眉棱骨,为阳明头痛,当选白芷、葛根、知母;头两侧连耳根处疼痛,为少阳头痛,重用柴胡、黄娥。巅顶部位或连及目系,属厥阴头痛,重用藁本、吴茱萸。
此外,太阴头痛,必有痰疾,痛点难以触及,多用苍术、半夏、胆南星等;若少阴头痛,心疼烦闷,足寒,可选麻黄、附子、细辛等。毫针针刺,是我国传统刺灸法中最常用的疗法。
它是单纯以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并施以一定的手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作用的操作方法。将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老十针(即取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
结果发现治疗组头痛程度、发作频次改善和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头疼持续时间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周氏取主穴,配予辨证取穴,平腕立指手法针刺,对照组为口服盐酸阿米替林,2疗程4周治疗后进行评估发现,平腕立指手法针刺能更好的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提高痛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得气后结合脉冲电刺激的一种疗法。赵氏以百会、风池为主穴,配合电针,辨证治疗紧张型头痛,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程度和疗效。
结果41例患者治疗后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和现有疼痛程度(PPI)数值下降(P<0.01);愈显率为51.2%,总有效率为90.2%。
可见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将84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46例和连续波电针组38例,取阿是穴、完骨、风池、天柱、率骨、太阳、百会、印堂、上星、四神聪、合谷、内关及太冲穴。
留针30min,每日电针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后发现疏密波电针组总有效率(97.8%)大于连续波电针组总有效率(84.2%),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地降低患者头痛强度(P<0.01)。
但疏密波电针疗法缓解紧张型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和强度的效果明显优于连续波电针法。针刀疗法是一种以中医结合了针刺和松解手法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既达到了针刺能通经活络,理气活血,调节脏腑的作用,又有刀法松解黏连,切割剥离,解除卡压,缓解痉挛,改善循环的效果,达到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针刀反复穿刺、剥离受损肌肉、筋膜的肌筋膜触发疼痛点,即扳机点(trig-gerpoints,TP),可破坏感觉神经元的疼痛感觉,切断持续收缩痉挛的肌纤维张力带。
从而缓和肌痉挛,改善局部血运,缓解疼痛,另一方面松解粘连,消除局部软组织对颈枕部神经的压迫和刺激,缓解头痛。
将60例受试者分成针刀组和针刺组,针刀组在2个定位点:枕外隆突与C2棘突连线的中点与患侧颞骨乳突尖连线的三等分处寻找条索、硬结压痛点,以及项部软组织损伤压痛点作为进针点,7天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愈显率为93.3%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庞然观察42例以针刀为主综合治疗,对照42例普通综合治疗的颅周肌障碍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1.4%,有效率19.0%,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说明针刀疗法治疗紧张型头痛有时间短,愈显率高等优势,是一种临床值得研究推广的治疗方案。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又称水针,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将药液注射入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的治疗方法。一方面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局部刺激作用,调节脏腑经络,促进气血通调;
另一方面,凭借药物固有的生物效应,通过影响穴位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血液成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是结合针刺、穴位、药物三者共同作用于人体,相对于一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针刺,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效减副的优势。
用疼痛侧风池穴、印堂穴、阿是穴,注射药物654-2治疗48例紧张型偏头痛患者,每次5ml,5次为1个疗程,总疗程不超过2个月。
结果31例治愈,10例症情较前好转,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2%。以2%利多卡因、氟美松、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的混合液1ml为注射剂,选取百会、头维、率谷、风池及翳风等穴位,为54例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进行注射,3天行一次,共10次治疗。
对照组予口服西药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85.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针灸疗法丰富多样,临床上除使用常规毫针及加用电针外,常配合拔罐、耳穴、推拿等其他疗法,增强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