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痛就吃止痛药?这样做比吃药更靠谱!
头痛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取不同的穴位艾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治疗头痛的穴位:合谷穴、阴陵泉穴、外关穴、足临泣穴、后溪穴、束骨穴、内关穴、太冲穴。
前额疼痛:合谷+阴陵泉
前额头疼,中医上叫阳明头疼,指邪气侵犯阳明经而引起的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痛的部位也不相同,一般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
01、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的凹陷处。确定此穴时,自然半握拳,在第二掌骨中点取穴,轻压有微痛感。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止痛,对治疗前额疼痛特别有效。
02、灸阴陵泉穴
【取穴方法】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膝盖内侧横纹上方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该骨的下方和内侧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按压时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施灸方法】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穴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通经活络,对治疗前额疼痛特别有效。
偏头痛:外关+足临泣
两侧头痛中医上叫少阳头痛,临床上以肝胆火热上攻或风热证者多见,主要表现为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忽冷忽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脉弦细,舌质偏红,苔薄黄。
01、灸外关穴
【取穴方法】外关穴位于腕背横纹的中点向上2寸(约3横指宽)处,与内关穴相对,左右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取坐位,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联络气血,补阳益气,对治疗偏头痛特别有效。
02、灸足临泣穴
【取穴方法】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在第4和第5脚趾的趾缝之间,沿着趾缝向上约2横指处就是足临泣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
【功效】祛风、泻火。
后脑头痛:后溪+束骨
后脑勺属太阳经管辖,后脑勺痛中医称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疼痛,连及颈项背部,发热恶风寒,脉浮,多见于风寒、风热等外感证。
后脑头痛时,可以选择先把两个后溪穴都按一下,选较痛的一边。如果选左手后溪,脚上则选右束骨;同理,如果是选右手后溪,脚上则选左束骨。
01、灸后溪穴
【取穴方法】后溪穴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轻握拳,在小指指头弯曲处的外侧,有一条明显的横纹,在此横纹的尽头就是后溪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舒经利窍、宁神,对治疗后脑勺痛特别有效。
02、灸束骨穴
【取穴方法】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对治疗后脑勺痛特别有效。
头顶头痛:内关+太冲
头顶头痛中医上叫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
01、灸内关穴
【取穴方法】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8~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宽胸理气,缓急止痛。对治疗后脑勺痛特别有效。
02灸太冲穴
【取穴方法】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先找到大脚趾和第二趾的趾缝,往脚背方向比大脚趾稍宽的距离,略呈凹陷的地方,用指头按压,可以感觉到动脉的跳动就是太冲穴。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行气解郁,对治疗后脑勺痛特别有效。
马云说:一个人走进手术室时才发现还有一本书没有读完,叫保健养生之道。关注微信公众号仁医互动(renyihudong),随时随地了解更多保健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