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与视觉症状
偏头痛通常开始时为隐约疼痛,逐渐变为搏动性疼痛,活动时加重,还可从一侧转至另一侧,累及头前部或整个头部;对光线、噪音或气味敏感,包括闪辉、视物模糊。
大多数患者头痛持续约4个小时,但严重者可持续超过3天。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大多每月2~4次发作,但也有患者每间隔几天就会发作一次,也有患者一年仅发作1~2次。
先兆是发生偏头痛之前或者期间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视觉异常,有时也为感觉异常、运动或语言障碍。视觉先兆是最常见的一类先兆症状,患者眼前可能出现闪光、暗点,甚至视物模糊或视力丧失,典型可见之字形、波浪线状闪光,并逐渐向四周扩展。
症状
典型病例为单侧,有时为双眼后或整个前额部搏动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情绪改变,乏力或畏光,视功能紊乱,包括闪辉(多呈锯齿形),视物模糊,或是在偏头痛发生前有持续15~50分钟的视野缺损。 偏头痛发生前通常有先兆,神经科体征可为阳性,家族史常见,在儿童时期有晕动病或周期性呕吐,儿童偏头痛可表现为复发性腹痛和不适,其中60%~70%为女孩。
大多数偏头痛患者头痛会转移至另一侧,位置总在一侧的患者会发生更严重的头痛。
密切注意症状出现的顺序:若头痛先于视觉症状出现,多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伴脑内占位性病变,或局灶性癫痫。
体征
通常无,并发性偏头痛可有永久性神经科或眼部的阳性体征。
病因
脑部小血管舒缩功能调节障碍。
国际分型
(1) 无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偏头痛,占80%):持续4~72小时,单侧,搏动性,中至重度疼痛,活动时加重。 伴恶心、呕吐、畏光、恐响症。
(2) 典型视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占10%):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可见闪光、点或线状闪烁,视力下降),或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比如麻木、针刺感)。 症状缓慢发展大于5分钟。 每种症状持续5~60分钟。
(3) 无头痛的视觉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有典型的视觉先兆,但无伴随的或随之而来的偏头痛。
(4) 家族性或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有如上先兆的偏头痛伴随运动障碍,其一、二级亲属多有类似病史,散发性患者常需神经影像学检查。
(5) 视网膜性偏头痛:完全可逆的单眼视觉症状,闪光感、暗点或盲,伴随符合偏头痛定义的头痛,应做些检查以排除导致短暂盲的其他原因。
(6) 基底动脉性偏头痛: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相似。
伴随或诱发因素
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
青春期;
怀孕;
绝经期;
食物中含酪胺或苯丙氨酸(如过期的牛奶、酒、巧克力、腰果、硝酸或硝酸盐,味精、乙醇);
疲劳;
精神压力;
强光刺激。
鉴别诊断
参见《同仁眼科手册》第2版,头痛章节。
诊断过程
(1) 病史:有助于诊断。
(2) 眼及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屈光检查。
(3) 行头颅CT或MRI扫描的适应证:
1) 非典型性偏头痛:经常位于同一侧的,发生顺序不同的偏头痛。
2) 并发性偏头痛。
(4) 除外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或低血糖:低血压性头痛常因紧张或疲劳而诱发。
治疗
(1) 避免可诱发偏头痛发生的因素:如停用避孕药,戒酒和避免食用可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减轻压力。
(2) 矫正屈光不正。
(3) 对于经常头痛的患者,发作时可服用药物,越早越好。
1) 初始治疗: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
2) 进一步治疗:当初始治疗失败后,可使用麦角酰胺或舒马普坦(sumatriptan)。 应请神经科医师治疗。 头痛持续超过24小时后,可适当服用糖皮质激素。
随访
一般在4~6 周后复查,以评价疗效。

本文内容摘编自《同仁眼科手册》第2版
主编:徐亮,吴晓,魏文斌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眼科中心之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同仁医院眼科形成了既具有自己特色又兼具普遍意义的系统常规。本书是同仁医院眼科数代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及科研成果的总结。第二版仍坚持简明、实用的原则,吸取近年来眼科学新的知识与成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与修改(如增加了部分实用技术、影像诊断学进展,每大类眼病开篇处还增加了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等)。本书适合各级眼科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阅读。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