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精准检测对常见过敏性皮肤病治疗的意义。
检测过敏原对于过敏性皮肤病
诊疗的重要性
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3%-5%,儿童可达10%-20%1岁以内婴儿特应性皮炎(又称婴儿湿疹)发病率30.48%。
湿疹: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型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对称分布,明显瘙痒,慢性病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3%-5%,儿童可达10%-20%,患病非常常见。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遗传因素(家族过敏史)是本病重要因素
多数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升高,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筛查可能病因。
治疗方法主要为:
保护皮肤屏障功能、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如过敏原)、药物治疗等
湿疹/特应性皮炎,推荐定量检测
过敏原的四大理由:
排除/确认是否由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有助于疾病分型和对症治疗
部分过敏原通过检测确认后,简单避免或环境控制即可良好控制病情,减少药物使用
全定量数值更有助于判断过敏发生概率,尤其是食物过敏原,协助判断是否为真正过敏
过敏原的精准确定有助于后续的脱敏治疗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
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以及酒、饮料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等
内源性因素:
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维 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治疗:
以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为主
有数据表明
荨麻疹与过敏原关系密切
荨麻疹患者中总IgE阳性例数高达87.96%,男性阳性率为 90.47%,高于女性的86.24%
总IgE阳性的荨麻疹患者中吸入性过敏原占74.59%,食入性过敏原占41.60%,位列前3的过敏原为尘螨(31.44%)、点青霉(15.24%)、腰果(9.01%)
儿童少年组、青年组、中老年组的总IgE阳性率分别为 94.74%、87.42%、8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8月份患者例数最多,10月份总lgE阳性例数最多
大多数过敏性疾病患者为多重过敏
有数据统计
多达80%的过敏患者对多种过敏原过敏
只有完整的、精准的过敏原诊断才能帮助患者制定全面的规避方案,帮助患者处于症状阈值之下。
未完待续
部分内容来源于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