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成药应对新冠和流感
本 期 导 读
如果新冠阳性且有症状,或是流感,在用药前请重点看每个方的主治症状,并参考自己症状表现的相近性选用,辨清证候的基础上,按说明书使用。
(以下文字整理于潘毅教授12月9号讲座)
认识冠状病毒
现在有一个说法——「新冠肺炎」这名称时至今日已不精准了,建议改称为「新冠病毒传染病」,因其表现出的症状已接近于流感。
回溯人类与冠状病毒斗争史,大约已有两万多年历史。在引发感冒的病毒之中,最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是「鼻病毒」,冠状病毒排名第二。此外,才是流感病毒和其他的病毒。
目前发现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大概有8种,其中能引起感冒的大概有4种。此外,才是流感病毒和其他的病毒。新冠病毒仅是现时新发现的冠状病毒。
几乎所有病毒在演化过程中,毒性会逐渐趋向于温和,这也是我们现在放开的依据之一。简单来讲,其演化就是病毒的传染性增强,但毒性减弱,导致重症或死亡的风险减少。
现在虽不能绝对说病毒一定是百分百地向温和的方向演变,但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证据来看,冠状病毒的演化规律,几乎都是趋向于温和的方向在发展。
与它的演化类似,当一个病毒在刚开始进入宿主(人体)体内时,它的致病性几乎是最强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致病性会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奥密克戎目前在全球的感染病例中的占比,大概是99%,算是一个优势病毒。一个有症状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主要症状在上呼吸道,而并非是肺。所以,还称其为「新冠肺炎」确实是不合适了。
根据目前的观察,感染奥密克戎有症状者的病程一般是7天左右。
面对开放后的种种不确定性,恐惧焦虑大多来源于未知。这里借用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生活中没有可怕的东西,只有应去了解的东西。」
新冠与流感致病,谁更重
这里引用张文宏医生分享的数据,「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以及轻症人群,占总人数的99.5%以上。」所以,大部分的人是可以先居家观测的,症状加重时再就医。
就广州前段数据而言,感染者超16万例时,据报道90%是无症状感染,10%以下有症状者,绝大多数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近似流感与普通感冒),重症、危重症4例,0死亡。
这里对比一下,查了一下数据,流感的死亡率是在6.5/10万左右。
不难看出,广州的数据显得比流感要轻。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广州的数据是在全民防控的基础上取得的这个结果。
这里还有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明确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是指完全没有症状和不适的,而且影像学没有肺炎特征。非传说中的没有肺炎表现的就统称为无症状感染。
新冠轻型的表现: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味觉障碍等,CT无肺炎特征。
新冠普通型的表现:除了具轻型的症状外,还有肺炎的表现,如咳嗽、咳痰,常见的有干咳,CT肺有变化。
可能不少朋友会觉得奇怪,最近几天,从北方传来的信息,好像无症状者的比例没有广州那么高呀。这里可能有以下因素:
其一、目前国内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有两种,一种是BA5.2,一种是BF.7,就大体观察所见,前者似较温和,后者似更猛些(注:目前尚未有统计数据确证这一点),现在广州流行的主要是前者,而北京流行的主要是后者。
其二、北方的寒冷干燥气候,或烘热的室内环境是否易加重症状也值得思考。
其三、不排除另一种可能,有病痛者会呻吟出声,在无核酸检查的情况下,不少无症状者可能阳了都不知道,或者就算知道了也无内容可列,所以他们有可能成了信息场中沉默的大多数。
那么,新冠就比流感的危害要低吗?不一定能这么说。
虽然奥密克戎致肺炎或重症比例可能低于流感。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R0值,也就是「基本传染数」问题,R0值或者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传播率。
流感的R0值是0.9~2.1,平均1个人可以传染给1~2个人。
而奥密克戎的R0值是10~18,即每1个人就能传染10~18人不等。
看起来是否奥密克戎的传播率非常惊人?
但不要忽略了一个前提条件,10~18是自然状态下的R0值,就是没有任何防护和隔离措施,正常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的R0值。
现在我们日常出门戴口罩,人群聚集的密度减少,也会影响其传播率。举个例子,在广州海珠区形势最严重的时候,所测到的R0值是1.6,其实是接近于流感的传播率。当然,这个数据不高,可能是由于当时的防护和隔离措施得当。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保持一定社交距离的情况下,现实情况下的RO值或者会在10以下。
有症状者会有哪些表现?
据北京医生反馈: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有症状者一般可能出现的疾病进程:
第1天: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部分高烧至39度左右,咽部不适感加重。
第3天:症状最重。高热39度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
第4天:体温开始下降。很多人体温降为正常,但仍然咽痛咽痒。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第5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第6天: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的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第7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
那是否越高烧,症状越重呢?未必。
可能是年轻者,身体强健的人群高烧的概率更高,因为其本身的抵抗力强,正邪之间的对决更为激烈,在中医看来就是实证居多。
一般是第三天不适感最强烈,而退烧以后如果出现咳嗽,大几率是病情好转的标志。
资料显示,接种过新冠疫苗并完成加强免疫的人群病程更短、病情更轻。那就代表完整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群,有可能病程会更短,而不一定按照上述的病程来发展。而且使用中药,也能明显缩短这个过程。
高危人群,要警惕加重的症状
7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疾病等人群的发热过程大概率更为复杂。简单来说,基础病多、年龄大的人群,一旦发现出现症状时,建议首选前往医院观察治疗。
如果有症状者,在家高热超过三天了仍没有缓解,甚至其他症状加重,尤其伴有明显呼吸急促、喘憋,尤其是活动后憋气的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广州感染病例症状参考
不同地区,得新冠以后的具体症状会略有不同。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不同的人感染相同的病毒,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机体反应状态,而以不同的症状组合呈现出来。
以广州为例,有症状者,是局部症状为主,症状包括:发烧、咽喉痛、痒、干咳,部分病人头痛和全身关节酸痛,部分病人表现在胃肠道症状,无食欲或腹泻证。
按照症状表现的排列组合,中医有对应的证型来对应归纳,现在按照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的归纳总结,广州地区流行的新冠证型以风热夹湿为主。推荐的是银翘散和藿香正气散加减。
临床显示,如果在中早期阶段,如果及时用药,可将病人的重症发生率降低90%左右。
后遗症状问题:
奥密克戎毒株流行前数据
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词,叫做「长新冠」,就是新冠引起的长期后遗症。我们来通过数据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成立。
据世卫组织发起对新冠(奥密克戎前毒株)的后遗症研究,对22个国家共120万COVID-19确诊患者随访情况,只有患者感染后3个月有出现症状的,至少持续2个月以上,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的,才能诊断为「新冠后症状」。
在3个自我报告的后遗症症状群中(1.持续性的呼吸问题,2.持续性疲劳合并身体疼痛和情绪异常,3.有认知水平异常),仍有至少1个后遗症表现的比例为6.2%。其中3.7%的患者报告了持续性的呼吸问题,3.2%为持续性疲劳合并身体疼痛或情绪异常,2.2%有认知水平异常。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症状群都是患者自述症状,暂时没有肺结节这类结构性改变的证据。
如果理性地来看,这里的数据是基于有症状患者的占比,而不是感染者总数的占比。
报告进一步显示,12个月仍受症状影响的患者只有0.9%,结论为长期症状多在一年内消失。
注意:这个研究的对象是奥密克戎之前毒性较强的毒株带来的「新冠后症状」,而现在奥密克戎毒性已经趋向温和了,就算不能下定义说奥密克戎不存在「新冠后症状」,但就此推导,新冠后遗症是否像传说的后遗症那么可怕,相信大家此刻应该都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知了。
报告中原文还有一个结论,「感染后症状越轻,发生后遗症的风险也越小。在新冠后遗症预防上,已逐渐有证据证明接种疫苗的缓解效果。」
不同毒株感染在新冠后遗症上也体现出了显著差异:奥密克戎感染为主的情况下,新冠后遗症状比例可能比研究中呈现的更低。
新冠与流感参考用药讲解
如果阳了,又有症状,或流感中招,请重点看以下每个方的主治症状与自己的症状表现的相近性而选用。
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尖红。
方解
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芳香辟秽;轻散透表。
臣: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邪。
佐: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汤」;功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中成药
2.藿香正气丸(水)方解
丸的组成:藿香、白芷、紫苏叶、茯苓、大腹皮、半夏、陈皮、厚朴、白术、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水的组成:上药,另含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药用乙醇(酒精过敏者不适合用)。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困重,呕吐恶心,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泻泄,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胃呆不饥,口中黏腻,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者。
方解
君:藿香—辛温散寒,解表化湿;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行气化湿除满。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甘、术、苓,辅正气畅旺,则邪逆自除矣。
注: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成分,对酒精过敏的患者不适合使用。
中成药
3.荆防颗粒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功用。
主治:风寒(湿)感冒、寒湿痹证
症见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头身困重,舌苔白腻。或关节疼痛,遇阴雨天加剧。
方解
君:荆芥、防风、羌活、独活 —祛风散寒解表、除湿止痛;
臣:川芎、柴胡 — 行血祛风、解表邪止头痛;
佐:桔梗 — 宣开肺气
枳壳 — 利气行痰,两药一升一降,宽胸利气。
前胡 — 疏风祛痰,与柴胡配伍,一降一升,升清降浊,使气机复常。
茯苓、甘草渗湿健脾化痰。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中成药
4.连花清瘟胶囊
被批准可用于新冠病毒性肺炎轻型、普通型引起的发热、咳嗽、乏力等。
组成: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炒苦杏仁、广霍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辅料为:淀粉。
功用: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主治:流行性感冒或新冠属热毒袭肺证。
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中成药
5.抗病毒口服液
组成: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芦根、地黄、郁金、石菖蒲、广
藿香。
功用: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热性病。
中成药
6.川贝枇杷膏
组成: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
功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风热犯肺、痰热内阻证。
症见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
川贝母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枇杷叶 — 清肺止咳化痰;
薄荷脑 — 透表利咽;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载药到肺咽。
附:蛇胆川贝枇杷膏
组成:蛇胆汁、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薄荷脑、水半夏 。辅料为
蔗糖、蜂蜜。
功用:润肺止咳,祛痰定喘,辛凉透表。
主治:用于风热犯肺、燥邪犯肺。
症见咳嗽咯痰(痰黄、痰少而粘)、胸闷气喘、鼻燥、咽干喉痒等症。
中成药
7.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煎膏剂)
组成:橘红、半夏(制)、茯苓、甘草 / 苦杏仁、白前、百部、五味子。
功用:理肺健脾,宁嗽祛痰,润肺止咳。
主治:痰湿引起的咳喘、痰饮等。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粘稠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常伴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成药
8.西瓜霜
组成:西瓜与芒硝经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肺胃火热上炎。
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肿痛、急慢性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牙龈肿痛或
出血、小儿鹅口疮等。
用法:取药粉少许,吹至患处,一日3次。建议轻度咽痛时用。
中成药
9. 六神丸
功用:清凉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建议咽痛明显时用。
以上中成药内容仅供参考,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在辨清证候的基础上,按说明书使用。
以上备药,要先分清证型的寒与热,如何区分,可参照下表说明。
不建议在未经专业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饮片汤剂。
*不建议中药与西药混在一起服。
除了治疗
该如何预防新冠与流感
《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避其毒气」。
当下如何养正气?
最好能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饮食应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吃辛辣刺激、可吃高蛋白增加营养。
2.作息要有规律。
3.锻炼方式以八段锦、太极拳等可室内练习的有氧运动为佳。
4.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当下如何避邪气?
也就几句话:
1.戴好口罩。戴口罩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即便中招,病毒的载量一般也不高,这样大概率是无症状或轻症患者。
2.少聚集、不去高风险、人多的地方。
3.出门回家正确洗手避邪气。
关于预防方,现在各路大神推出了不少,但很难评价谁家更佳。
对每个个体而言,最精准的预防,其实是调体质。
因体质的偏性,既影响对病邪的易感性,也影响到疾病的发生于否,更影响发病后的走向。所以,调体质除了能预防新冠,更能防各种外邪和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内容供参考。
正|安|好|课
课程详情咨询/报名
▼请扫码添加班主任▼
15901707495(无畏老师)
暗号:一年通
老师介绍
潘毅
◆《中医一年通》主讲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教授习医从医4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已十六次印刷。在喜马拉雅FM上的《潘毅·中医文化必修课》大受欢迎,一直在畅销中。◆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路新宇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在正安开设《经络课》系列课程。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执业中医师,经络养生专家。
著有健康书籍:《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季节养生经络有道》、《上班族身体保养指南》、《徒手祛百病》。
◆江苏卫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养生节目主讲嘉宾,《环球时报》、《香港商报》、《老年报》等平面媒体养生栏目撰稿人。
◆致力于中医科普工作,努力去除中医神秘化与神奇化色彩,在国内首次提出经络审微恙、经络处方等理论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讲解、简单实用的方法让普通民众学会保养身体、清除疾患的方法。
范顺之(深广外治模块老师)
◆《中医一年通》针灸模块主讲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老师,针灸学博士。◆范老师习医药,好释道,从师修习传统文化,醉心于针灸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崇尚经典,针法精湛。◆范老师教学风格既严谨又幽默,注重经典与实践结合,深受学生好评。
授课对象
◆不唯身份,不唯性别,不唯年龄,对中医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
◆勇于思辨,愿意归零,独立思考,随老师采众家之长,不迷信于任何中医理论;
◆善于运用,将中医的学习内化为对日常起居的指引。
课程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阴阳、五行概念;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经络学说;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解决的问题明白中医究竟是什么。首先是中医语言体系的学习,理解了中医名词的含义,才有与中医对话的基础。其次是中医基本观念的建立,尤其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二、中医诊断学
◆内容中医诊断学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各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辨证三焦辨证)。◆解决的问题病者敌也,药者兵也,用药者将也。一个中医其实就像是一个将军,有了中医基础理论哲学思想的支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细致的察言观色,配合脉诊得到的信号,就可以对一个病症做出诊断,下一步才能制定作战策略。
三、中药学
◆内容20类中药解读,性、味、归经及功用。◆解决的问题中药是中医诊治最重要的兵器,每一味药就像每一个兵,各有其性、味、归经和功能,学习中药,就像一位将军去了解自己手下的兵,知人善用。对中药理解越深,能够用以施治和养生的资源就越丰富。
四、方剂学
◆内容18类常用方剂解读。◆解决的问题方剂学相当于一部《孙子兵法》,总结了经千年考验的方剂精华,为开方建立思路和奠定基础,同时让自己从此能看懂医生开给自己的药方。
五、中医内科学
◆内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互动解读。◆解决的问题
掌握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的辨证要点、方药解析、预防调护的关键。
六、中医外科学
◆内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互动解读。
◆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外科疾病的辨证、施治方式和家庭养护重点。
七、中医妇科学
◆内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互动解读。
◆解决的问题
掌握妇女常见的经、带、产及杂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式,并指导生活。
八、中医儿科学
◆内容儿科常见疾多发病的互动解读。
◆解决的问题
掌握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的诊治,以及预防和养护。
九、中医经典
◆内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条文选解。
◆解决的问题
对中医经典有所了解,探索中医太美。
十、中医外治手法 | 针灸基础入门
◆内容经络体检;外治手法之刮痧、拔罐、针灸。
◆解决的问题
诊治制敌所用的武器并不只有中药一种,中医还有其它具特色的诊治方法,例如刮痧、拔罐、针灸等。全面的学习了这些方法之后,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程度可以综合考量后再选用,尤其在疾病的初期和浅表阶段,外治手法和针灸足矣。
十一、病案讨论分析
◆内容精选与内、外、妇、儿科病相关的临床病案作互动式讲解。
◆解决的问题
病案的学习和讨论,就像是一次次军事演习。部队、武器具备,作战方针都确立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实战演习,这样才能将全部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的所学理论及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诊治过程中。
注:除《中医基础理论》课以线上视频形式进行外,其他各门课程均是线下面授课。
不要错过与男神面对面交流做师生的机会哦
让健康常伴左右
守护至亲至爱的家人
我们在「中医一年通」的课堂迎接
你的健康新生活!
上海 中医一年通
(集中班)
详情咨询
15901707495(无畏老师)
暗号:一年通
版权声明:
1.本文首发于「中医老师潘毅」,未经允许,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图源:中医老师潘毅、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莎莎
▼点击关注公众号,每天增长中医与国学新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