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 > 国医大师杨春波: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杨春波: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

admin10个月前 (12-12)皮肤科24

▲杨春波 国医大师

脾胃湿热证为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随着地球气候的转暖、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药物的滥用,本病证已呈上升趋势,它可出现于各个系统的许多疾病,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由于其病邪的特殊性,所以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难度。

杨春波教授为第二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

他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立题研究脾胃湿热证及其相关疾病,其诊治经验丰富,对临床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现总结其关于脾胃湿热证诊治思路及用药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认识

病因

外因:湿热的邪气、气候、环境和诸虫。

内因:饮食失节、思虑过度、劳倦好药或脾胃素弱等。

病机

病位在脾胃,因脾主湿属阴脏,胃主燥归阳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因同类相召(清·章虚谷语)。饮食等内伤或脾胃素弱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而湿热蕴生。

病理含阴阳两性,可呈湿热并重,或湿偏重,或热偏重。

湿邪常滞气机,久可伤络。因湿为阴邪易滞气;气为血帅,久则络瘀。

湿邪可以从化。因人体阳气旺而偏热重,阴气盛而偏湿重,还可热化、寒化,甚至耗气、伤阳、损阴、亏血。

湿热能蒸上、旁达或注下。湿热盘踞中焦,可上蒸扰窍、蒙神、熏肺;旁达肝胆、筋节、肌肤;下流膀胱、前后阴、女子胞等。

临床特征认识

起病缓慢

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进性。

症状复杂

如知饥不欲食,口渴不喜饮,发热脉缓,大便溏而不畅,或先干后溏,舌苔腻而黄等阴阳两性同见之证候。

缠绵反复 常可反复和复发。

辨别标准

杨春波在临床调查400例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证的判断标准。

主症:①舌苔黄腻;②胃脘闷胀;③食欲不振;④大便溏或黏液样 。

次症:①小便淡黄或黄;②口苦黏,渴喜温饮;③脘中灼热或泛酸;④大便里急后重或不畅;⑤身热;⑥舌淡红或红;⑦脉滑或弦缓。

偏重:①偏热重:舌红,苔黄腻干,脉数,口渴喜凉饮,小便黄,大便干或黏液脓血样。②偏湿重:舌淡红或淡,苔白腻披黄,脉缓,口苦而淡,小便清,大便稀或溏。

确定:主症①必备,再加一个主症、一个次症即可。偏盛判断:舌象必备,再加两个症状即可。

治疗思路及用药

治疗思路

实行五结合,统观定从治

五结合即病与证、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功能与组织、机体与环境的结合。病包括主病与并存病。全面了解,审明主次,形成总观,决定从治。

脾胃是重点,勿忘它脏腑

脾胃湿热证病位在脾胃,当然是治疗的重点。要调理好脾胃烂谷与运化、升清与降浊之能,勿忘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首先是肝、胆与肠,次则心、肺,还有肾、膀胱及女子胞。

辨明实与虚,方能立补泻

湿热证当然属实证,应该用泻法,但也有兼见气虚、血弱、阳衰、阴亏等,还有因脾虚失运,导致湿阻热生等,应分清主次缓急,而立先泻、先补,或补泻间用、补泻兼施。

清化为总则,尚须辨偏重

清热祛湿是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总则,但临床有湿热并重、湿偏重、热偏重的不同,应细辨而施治。

微观局部变,中医理论识

对微观、局部的病理变化,用中医理论进行认识,然后结合宏观、整体的辨证而确定治法用药。

发扬综合法,饮食要讲明

中医对脾胃湿热证的治疗,除汤药口服、灌肠外,还有针灸、外敷、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应依证、症需要结合采用。此外,饮食、劳作的宜忌,一定要讲明白,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用药经验

选方

湿热并重:用自拟方清化饮(茵陈、白扁豆、黄连、厚朴、佩兰、白豆蔻、薏苡仁等),或甘露消毒丹、二妙丸、黄芩滑石汤加减。

热重于湿:连朴饮、白虎加苍术汤。

湿重于热:三仁汤、藿朴夏苓汤、黄连平胃散、达原饮等。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

湿热蒙神:菖蒲郁金汤。

湿热白㾦:薏苡竹叶散。

湿热发热:新加香薷饮、黄连温胆汤、达原饮。

湿热下痢:白头翁汤。

湿热带下:止带方。

用药

祛湿芳、温、渗,清热苦、甘、咸。祛湿有芳化、温化和渗化之别,湿邪蒸上焦,宜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等;湿邪阻中焦,当温燥化湿,如白蔻仁、草果等;湿邪注下焦,应淡渗化湿,如薏苡仁、通草等。清热有苦寒、甘寒和咸寒之别,苦寒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是首选药;若化热见燥伤阴,当用甘寒,如金银花、蒲公英、知母或咸寒石膏、寒水石等;湿热痢、泄,还可清敛,如仙鹤草、地榆炭等。

▲黄芩

化湿必理气,当明寒与温。祛湿当加理气,气行湿易化。然理气药性有寒温。湿偏重,当选厚朴、陈皮等燥湿理气;热偏重宜用枳壳、枳实等清热理气。

气滞常血瘀,应知活或化。气为血之帅,气滞可致血瘀,所以理气还应注意配用祛瘀。然祛瘀有活血(如赤芍、当归、丹参)和化瘀(如三棱、莪术、桃仁)之分,且还有凉血(如丹皮、赤芍、西红花)与温血(如当归、莪术、红花)之别,当依证选用。

调中分升降,伤食懂谷肉。胃宜降,脾宜升,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当和之、降之,半夏、枇杷叶、旋覆花、竹茹可选;脾气下陷或清气失升,应升之、提之,升麻、葛根、桔梗、荷叶可用。伤谷食加麦芽、谷芽;伤肉食加山楂、莱菔子;其他可选神曲、鸡内金。

便秘有虚实,宜酌攻、补、调。湿热化热结腑,可用凉下,大黄、番泻叶、虎杖等;湿浊结腑当温通,草果、厚朴合大黄等;虚秘重用生白术、苍术等;气秘则调,选木香、杏仁等。

咽为胃之窍,细察热、瘀、痰。湿热上熏常致咽痛或痒或梗等感觉,当细察咽部:红为热、暗红为瘀、滤泡为痰或痰瘀交阻,可分别加用马勃、木蝴蝶、蟛蜞菊、茜草、赤芍、射干、桔梗等。

健脾有温平,需补审何虚。健脾药性多温,故能燥湿,所以白扁豆、苍术、白术为常用药;然化燥伤阴,当选山药甘平润胃养脾。兼见虚证,可伍补药,但要注意补而不滞,以免阻湿、燥热。气虚加生黄芪、绞股蓝;血虚添鸡血藤;阴虚加玉竹、玄参或白芍合甘草甘酸化阴;阳虚添炮附子等。

乘侮它脏腑,必配用相应法。肝郁气滞,当加疏肝理气,如柴胡、香附、川楝子等;扰心失眠,应合芳化安神,如合欢皮配茯苓等;还夹有肾虚阳浮、湿热内困而阳不煦卫等出现,当审证加药。

▲柴胡

伴有寒热作,辨清病位性。伴有畏冷发热,要辨清在表、在里或半表半里,以及湿热偏重等。表卫证用藿香正气散等;半表半里的选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等;里湿热证,依湿热轻重,择甘露消毒丹等。

治疗体会

杨春波认为脾胃湿热的治疗无论用何方法,都要十分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做到中病即止,勿病轻药重,病重药轻,勿妄利、妄消或妄攻。有时宁可再剂或分服,也不用重剂或顿服伤运。

对于脾胃湿热的形成,是因以湿致热以热致湿或湿热共致,历代医家多有不同见解。从临床治疗分析,杨春波倾向于以湿致热。

杨春波认为本病的治疗难点是湿或浊,表现出舌苔厚浊,用吴又可达原饮有效,但也有失效,路在何方?仍要再探。还有湿热兼虚,多兼气虚,也有兼阴虚、阳虚和血虚。补虚常影响化湿热,也有补后湿热方解,这必须在选药、配伍、用量、服法、剂型等方面细酌。

杨春波认为本病证在治疗过程中难速愈、易反复,这是因它具阴阳两性的病理状态所决定,所以用方、选药,要守或换,应认真审定。

杨春波认为治疗脾胃湿热证,药可直达病所是利,然每日要进饮食,使胃肠不得闲,所以饮食的调理和宜忌十分重要。当然起居、作息、情趣的调摄,也不可忽视。■

【内容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1月2日第四版,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王文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xiaobingzhong.com/?id=23045

“国医大师杨春波:脾胃湿热证治思路及用药经验” 的相关文章

造成脂溢性脱发的主要原因

造成脂溢性脱发的主要原因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有很多问题的出现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些上面大家也是要引起注意了,因为出现了脂溢性脱发其伤害也是会有...

美丽从防止脱发开始这7个原因导致脱发

美丽从防止脱发开始这7个原因导致脱发

头发在一个人的整体美观上面也是占据很大部分的,现在有不少男性受到了脱发影响,脱发了给男性带来的影响是很多的,尤其在形象方面的影响,脱发了会使得很多男性帅气的形象消失了,脱发发生了也是要多加重...

但愿人长久,脱发不再有!

但愿人长久,脱发不再有!

2018 WORLD FOOTBALL CUP 世界杯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啊~ 不知道你们除了赛事会不会关注到别的地方, 比...

儿童脱发的原因?

儿童脱发的原因?

有些家长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孩子竟然脱发了感到非常的意外,因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尚小,脱发现象却非常严重,儿童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呢?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儿童脱发...

男性型脱发(MPHL)和女性型脱发(FPHL)临床表现

男性型脱发(MPHL)和女性型脱发(FPHL)临床表现

不吹不黑,素质科普! 今天咱们继续科普有关雄激素性脱发(AGA)的相关知识。 雄激素性脱发目前可以分为男性型(MPHL)和女性型(FPHL)。那么我们来细分一下他们的区别!...

脱发、秃顶……到底是谁遗传给下一代的!

脱发、秃顶……到底是谁遗传给下一代的!

有句老话叫娘秃秃一个,爹秃秃一窝 仿佛孩子秃头就是爸爸的锅~ 那么,真是如此吗? 脱发和遗传到底有没有关系? 脱发是怎么遗传的? 遗传性脱发,究竟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