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望闻问切》读书心得有奖征文入选展示:第7-9篇
点击箭头处人卫中医,关注我们,获得不定期福利!!
征文活动链接:
征文编号7:
读《中药望闻问切》,论中药理论创新
作者:张翼(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的辉煌不仅来自其灿烂悠久的历史,也体现在其历久弥新的传承,谈到中医的历史,就绕不开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是任何一个中医后学都必须熟读领悟的教材,中医的精华与灵魂就蕴含于其中,即便后世的医家们反复引述、阐释,又或者是创新、修正。但都离不开这个理论框架的指导。如果离开了这个框架,中医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若无法一以贯之,就更无法做到万法归宗。古人说,自在多有法度,看似灵活多变的用药风格,其背后都能寻到法度的气象万千,既然前哲为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的宝贵财富,那么中医的传承又要从何谈起呢?也许朋汤义教授一直就在为这个问题而苦苦思索着,而《中药望闻问切》这本书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朋先生除却深厚的理论功底,还有着几十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如今,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先生,在辛劳工作的同时,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添砖加瓦,使自己的一生所得能够继往开来,为无数中医学子铺路平碍,未来可期。他敏锐地察觉到,现代中医药教育中尚不完善的一环,那就是学子们对于中药还不够亲切,或许大家都能记住中药的功效,也能够辨别中药的种类,但是对于一些更深层次,更加形而上学的概念,却无法做到登堂入室。这是中医传承之路上的一道绊脚石,为何这么说呢?古人学中医,须是先抓三年药,再抄三年方,最后经过名家指点,觉得可以行医了,才能自立门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跟师学习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最有质量的办法。不过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学习模式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是难以完全推广的,其实际所面对的难度,也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充分,正在限制中医后学们接近到古人那种自然成长的状态。
而用中医的思维来对中药学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与阐释,它的意义就不仅脱胎于中药学模块,而是将其转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曰:前人难道没有把中药学融于各个学科吗?答曰:前人是在宏观上看中药,只能看到中药的形貌,却不能看到中药的本质。或曰:中药的性味归经难道不是中药的本质吗?答曰:性味者,如人之阴平阳秘,功效者,如五脏各司其职,归经者,如六经变化有常。人物,天地,药石皆为阴阳之变而显于表者,阴阳之变化,适如苏子言,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以药人同理,人有七情离合,药自有寒热温凉,此为造物者无尽藏也,医者去其偏取其衡,以适人之性,以全天地之气。鹊用望闻问切以上下告诸身之痛,引以为通理,则中药之诸性,必有其所生变化之理,前人之述,贵人轻物,此儒学之滥觞,非医家之本源,先圣神农,尝百草而知药性,后圣仲景,考百方而辨杂病。阴阳之道,唯在其中也。
朋汤义先生从中医的理论中得到启示,既然可以用阴阳的思维来理解人的疾病,既然可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万物,为什么不可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中药呢?我们常常说,西医的本质是循证医学,而中医的本质是辩证医学。从广义上说,它们都是建立在逻辑上的,但是中医更倾向于从B到A,从结果到原因,西医倾向于从A到B,也就是从原因到结果。辩证就是从结果去总结原因,当中医面对一种新的疾病时,比如新冠肺炎,它首先的思路,是从病人的症状中找到类似的共性,然后通过这些共性演绎推理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然后再根据这些病因病机与中医传统的理论相结合,借鉴前人的经典治法,最终达到对疾病的治疗或者控制。
将辩证的思想放到中药学上,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是同一个物种,而不同药物是不同的物种,其在标准上就有着很大的争议,这给了我们两个主要的启示:①同一种药材的不同个体在效果方面的差异是什么造成的?②不同的药材具有相似功效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催生了中药学的蓬勃发展。对第一个问题,人们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了对药材真伪的鉴定研究、道地培育的研究、炮制方法的研究、制剂方法的研究、用药方法的研究。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提高药材的最佳疗效。然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要远远比第一个问题难得多,但是其研究的结果也要比第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甚至可以说,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始终。这个问题是如此之难,甚至引发了中医的危机,出现了危言耸听的论调:认为中医将亡于中药,也就是所谓的废医验药运动,即便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废医验药也根本不具备任何的可行性,因为中医往往是依法组方,而不是一个方子对应一种疾病,更不是一味药对应一种疾病,同一种病,在不同的证型之下,可以使用几十种方子,囊括了几百味中药,对于配伍严谨的方剂,少了一味药,功效就差之千里,而仅仅一味药中所含的有机成分就可能达到几千种,所以废医验药根本就行不通。
《神农本草经》给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就是四气五味体系。这套体系与古老的中国哲学相贯通,将中药的功效总结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我在前文说过,中医的本质是辩证医学,既然是辩证,那么寻找共性的演绎推理就可以提出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中药望闻问切这本书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探索。这也是为什么中药望闻问切能够培养广大中医后学们的中医思维所在。简而言之,就是总结中药的相似特点,来寻找中药与人体相统一规律。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人体疾病的四种方法,相传是名医扁鹊所创,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几千年的医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仪器检查进步的今天,依然焕发着新的活力。而中药的望闻问切则是套化中医诊断的理念,将中药视为一个个主体。其目的从诊断疾病,变成判断中药的药性、功效、真伪。望是望药物的外观,闻是闻中药的气味,问是品尝中药的味道。切是触摸中药的手感。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的鉴别,功用早有定论,化学测量也不算新鲜,那么中药望闻问切是如何做到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平衡之中取得进步呢?这本书中提到的四个观点值得大家思考。
一是中药鉴别学的创新,《神农本草经》里提到中药分为上中下,君臣佐使,此处的君臣佐使并非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而是对攻补损益的药效划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对药物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酸苦甘辛咸,东南中西北产地的划分。在现行中药学的教材中,一般根据功效可分为解表,清热,安神,利水药等等。这些划分方法都是在寻找中药的共性,以适应中医的理论。但这些划分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不是划分得不够仔细,而是被划分的单元之间的联系太过薄弱,大家都知道桂枝可以温经,又可以发汗。通常认为,功效上认为桂枝可以归于肺经,也可以归于心经。这么划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桂枝虽划分于心经,但却不具备心经的所有疗效。那么这种划分就存在一种歧义。更有争议的是,桂枝性味是辛甘温,辛按照传统理论认为是能散能行,甘按照传统理论是能和能缓能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特性,可以说功效反而是对四气五味的细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如果这样,那四气五味岂不是多余的存在,因此从功效之上继续寻找这些划分方法的具体联系。为这些划分方法添加更多的细分标准,是中药望闻问切的一大创新。我以姜科植物为例,比如砂仁、豆蔻、草果、生姜、益智仁等姜科中药都具有辛温之性和温中散寒的功效,以颜色为例,生姜属黄色,入脾胃,可用健脾止泻。以气味为例,生姜的辛味推出发散,行气的作用,对应着是发汗解表的功效。不管是刚切好的生姜,还是经过风干后的干姜,触摸之余都有一种温热的刺激感,这种手感既是辛味的刺激,也是一种升浮的阳气。闻和问诊前人之述已经备已,但是望和切诊对于四气五味理论具有很大的补充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虽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还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如果能在这方面仔细研究,对于中药划分的贡献是大有可为之处的。
二是抽象化概念的运用。中医的神奇与复杂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表达,金木水火土也只是相似属性的不同分类罢了,中药望闻问切通过观察中药的普遍特性,从功能上推敲出抽象的属性,反映了中医取象比类的思想,比如带节的药物,来治疗人的骨节;牛膝其节如膝,能利膝胫。藕节中通,能行水,所以以行血分之湿热,而能清瘀血,藕节有节且中空,能通水气,可以治淋证。续断多筋,可以续筋伤。荔枝核聚似睾丸,能治疝气卵痛,行气散结。植物的皮类药物因多与呼吸运水有关,对应着人体肺的功能,多有祛湿,利水之功,如黄柏、白鲜皮、大腹皮等等。
三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中药的功效是长期经验的总结,这种方法是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显然不具备太高的操作性,不能让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小白鼠的工作,而中药望闻问切中的望闻切都是不直接服用中药,甚至问法也可以尝而不咽,这在中药的研究中十分实用,如果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对中药的药性有一个大概的划分,那么将会为临床的研究节约一大笔成本。
四是中药理论与化学研究结合,中医学的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道,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的回答似乎认为人的过错造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时世也在变化,以前是农业文明,现在是工业文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药学理论也需要进步。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改变,药物的功效也在不断变化,几千年前的一种药物未必就同现在具有相同的功效,用化学的角度来看待中药的疗效。比如,辛味药物多含挥发性油,咸类药物带有各种无机盐。这并不是废医验药,人们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岂不闻阴阳要平衡,我认为,用自然科学来区分中医西医,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中医可以使用现代技术,这并不违反中医的精神。因为阴阳也好,五行也好,藏象也好,反映的客观世界是相同的,区别只是所解释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系统的角度,一个是元素的角度。而且对于一些组成成分单一的无机类药物,反而是个更好的模型来探寻中医理论在微观角度的组成,虽然有点杂糅的味道,但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也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用化学的手段提取了青蒿素,最后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通过这种新的思维,中医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肯定。
在最后,用一段话来总结中药望闻问切与中药理论的创新特点吧。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要想从四气五味的理论上再进一步,就必须从中药的普遍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规律,中药望闻问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路,但我们学习中药的望闻问切,学习中医的理论,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服务,这一点应该先成为所有医疗工作者们永远的共识。
征文编号8:
幽幽草木香,眷眷中药情
作者:常永龙(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近日读朋老师《中药望闻问切》有感,特作此文,请老师们审阅,不胜感激。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理,执医者不可不知药理。国医大师李济仁对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概括为: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临床实践,亦离不开对临床所用之药的深入了解。李老在为《中药望闻问切》一书所作之序中提道:中医望闻问切古已有之,中药的望闻问切则见之于安徽省中医院朋汤义药师新著。其主张并非标新立异,其本质是来自中医药象性思维。近日闲暇之余,余拜读于朋汤义老师所著的《中药望闻问切》,受益良多,作此文以记之。
望闻问切是中医临床采集病史,诊断疾病,遣方用药的基础环节。朋老师结合其多年工作经验,总结性提出中药的望闻问切。学生认为,此法主要有三大优点:一是对于中药学的教学与学习而言,此法有助于改变一直以来依靠传统的记忆方法掌握中药的功效与药性,增强学生对中药功效的理解与掌握。二是从中药临床运用角度来看,有助于医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性归经,从而更加熟练地运用中药间的配伍关系,提高临床疗效。三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此法通俗易懂,富有趣味,适应性广,有助于中药亲民化,增强中医中药的生命力。
一、望其态 知其效
朋师在书中提出中药的基原这一概念。其认为:来源相近的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多有相似之处,其功效亦相似。如砂仁、草果、干姜均为姜科植物类中药,其均有温中散寒这一功效。这一方法对于中药功效的掌握大有益处。中医临床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要求掌握300多味中药的功效,我们可将基原相近,形态相似的中药归为一类进行对比记忆,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闻其味 推其性
闻这一动作,在古代表示有嗅觉与听觉两层含义。而今多指鼻子闻气体所感觉到的嗅觉。通过嗅不同中药所散发出的气味,可以反推出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而每味中药所散发出的气味,是由其内在特性所决定。如细辛、木香为芳香辛辣燥烈之气,多属温热、升浮之性。羚羊角、钩藤、生石膏为清凉之气,多属寒凉沉降之性。这与中医学所说的阳主动、阴主静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闻其味而知其性,知其性而解其功,从而加强对中药的临床运用。
三、问其味 知其功
问在中医问诊里表示询问病史而进行证型的判读。在中药问诊里多表示送药入口尝其味,而中药的五味可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例如:酸入肝,主收涩,故酸味药物多具有固涩之效,因而乌梅可敛肺生津,酸枣仁可敛汗生津等。根据尝其味来进行五味的判读,可以直观地感受中药的药性,同时将中药的四气五味与中医学阴阳学说相联系,有助于读者融会贯通,加强理解,更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特征。
四、切其感 知其质
中药的切诊多是用手掂之来感受其质地的轻重,轻清升浮者为阳,重浊沉降者为阴。如花朵、树叶类药物多为升浮之药(旋覆花除外),性多温热,作用多主上升向外,具体到功效而言表现为发散解表、宣肺止咳、温里散寒等。质重者则与之相反,功效多为泻下通便、利水渗湿等。同时质黏者多有滋补之效,粉末药物多有收敛之性。此法简洁易行,安全性高,效果简洁明了。有利于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了解中药性味,初步知晓其功效。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朋老师所著《中药望闻问切》一书,内容上理论雄厚,总结全面;方法上行之有效,操作简便,饱含创新;表达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承中兼具发展、专业中不失趣味。有助于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中药学知识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中医中药齐头并进,比翼齐飞!
征文编号9:
读《中药望闻问切》有感
作者:徐蕴杰(廊坊市中医医院)
吾偶得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朋汤义主任独著的《中药望闻问切》一书,被书中朋老师鲜明独特的观点震慑了。他竟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运用到中药之诊断。这一新颖的见解使我耳目一新,心存敬意。他在此书中提出的学术主张,其本质是来自中医药象思维,从视之可见,触之可及,嗅之可知,尝之可得的客观之象出发,进而大胆地推导出现行中医药对中药功效的认知,很可能来自古人象思维的取象比类运用的观点。
中医四诊诊病,中药四法法药。【四法】之用,从中药形、色、气、味、质之感知,推断得出中药药性及中药功效之一般规律。我作为一名同样从事中药学专业30余年的工作者,对于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验收和中药调剂工作已经拥有一定的专业经验了,但通过学习朋老师独特观点之中药四法法药,仍收获颇丰。这一观点具有直观性、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中药信息,对中药药性及功效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做出判断,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自1990年河北省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中药调剂与中药饮片质量验收工作。30多年的专业工作感触,我越来越觉得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也愈加热爱中药行业。2015年至今,我在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班里的学习,更让我感受到中药界大家知识的海量与专业的精通,愈发激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特别是面对当今中药材市场的复杂性,对患者身心健康的责任,我辈更应自勉!
在学习中药界大家们的观点方法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寻求更多知识层面的补充和丰富。朋汤义老师是2015届的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我也曾是河北省2015和2016届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018级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也许我与朋师曾在某个基地一起学习,但彼此并不相识,当我拜读过他的《中药传承游学记》后,我看到朋汤义老师在书中记录的三年游学时间里,参加了22个省的23个中药特色传承培训基地的游学,每次的学程,一路匆匆,一路思绪。正如他诗文中所述的那样:我一直在路上,路上的风尘已融进我的眼睛,曾经的困境已经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为了中药的兴盛;在路上,为了自我的证明。一如既往,即使孤独,也须前行。余每读于此,常在心中感叹朋师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以及肩上的责任和对中医药未来美好的期待。他一直秉持我非经世之才,愿做琐碎之事之铭,始终践行老而弥坚躬垄上,不遗余力传后学之事。我同朋师一样,多年来始终坚守着一份责任,自从业以来,从未停下学习中药知识的脚步,也确实增长了很多见识。朋师《中药望闻问切》的观点,实在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帮助。致使我非常明确:中药饮片质量验收工作在自己心中始终是种责任,我始终认为只有在平时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经验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在平时的验收工作中得心应手地把握尺度。所以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学习,向专家请教工作中的疑惑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曾经为了验证清半夏的炮制火候,自己亲口嚼服品尝了它的味道,又因为在口腔里没有特殊的反应,还是嚼了半片咽了下去。虽然有人事先为我们准备好了野生甘草水,但嗓子还是在咽下的同时仍有火烧一样的刺痛。余今日见到朋师书中提示:在尝味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中毒。有毒的饮片如需尝味时,应防止中毒。取样时不能太多,不能下咽,尝完后用水漱口,如清半夏、制川乌、制附子等。我虽然经历了一次危险的尝试,但半夏的炮制火候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注意保护自己。
再有中药固有的形状、颜色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中药本身的生物特性、生活习性及生长环境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中药的升降浮沉遵从同气相求规律,中药的归经亦遵从取象比类的中医象思维,这些理论均为朋师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而来。比如:中药饮片的气和味道是鉴别中药的重要特征,芳香性气味的饮片不同其所含的挥发油也不同,人能嗅到的气味也就不同。根据各种饮片特殊的气味,就能准确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如药材徐长卿和细辛从形状方面很相似,我们可以通过二者特殊的气味加以区别。徐长卿有牡丹皮味,而细辛具有特殊的辛香味,如果其气味微弱,则说明此药物已存放时间长久,有效成分散失,功效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朋汤义老师用其30余年的中药工作及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药的望、闻、问、切的系列理论,在推动中医药等学科进步的同时,也为解决中医药学习之难,尤其是解决中药学习运用之难,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之道。如:从中药基原来看,来源如相近,则药理活性成分即相似,功效亦相似;来源于芸香科的植物类中药,大多具有辛温之性,具有行气健脾等功效,我们从陈皮、青皮、佛手、香橼等药物的应用作用中能体会到的。从植物类中药的取材部位看,药用部位相同,其器官功能相同,功效亦有相同之处;鸡血藤、青风藤、木通等藤茎类中药,其组织结构中导管、筛管组织通导功效极其强大,并具有输送通达运行的生理功能,由此产生通络止痛的药用功效。从中药本身的形状看,形状与其功效更有密切关系;用芽者,比如大麦芽,取其发泄之功;用节者如松节,治人骨节。用皮者,姜皮、桑皮等能治皮肿。从动物类中药本身的生理特性和生长环境看,其功效与之密切关系。从中药的颜色(青、赤、黄、白、黑)看,其颜色与中药的五行、归经、功效等皆有关联。《中药大辞典》所载植物占比例最多的黄色,多入肺脾二经,能健脾止泻。这些都是朋师多年的工作及知识经验的总结。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中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作为我们中医药人员来讲,医药结合尤其重要。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医药结合正如朋老师所言: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永恒的主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是中医药学继续发展的需求,是中医药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正确而完善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对中医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四诊诊人,中药四法法药,将中医的四诊与中药的四法合参,中医中药互根互用,真正做到医药并重,共同发展。
-END-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赞、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