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到底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听听张锡纯怎么说
古人服药,非常讲究,对于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有着独特的见解。
古人认为,疾病发生的位置在身体以下(大概就是将人体由上往下均分为二),服用中药应该在饭前服用;疾病发生的位置在身体以上,中药应该放在饭后服用,这是一个服用中药的基本方法。
后世就有人说,中药吃进去,一定是先经过脾胃消化,才能将药力送达全身。如果是治疗身体以上的疾病,将中药放在饭后服用的话,脾胃是先消化食物,然后再消化药物,这样岂不是耽误了药力发挥作用的时间?

张锡纯却认为,这样说似乎有道理,但细想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张锡纯认为,药物在人体发挥作用,完全是凭借着人的气化(一身之气的运动),将药物送达全身。
这就好比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一样。两处之间如果没有空气,那声音从哪里产生就会在哪里消失,是不会传播过来的。张锡纯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懂得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此看来,张锡纯的确是一位海纳百川博学之人,不然也不会写出《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样的千古名书来。

他认为,人的气化,就相当于空气的作用,可以承载着药物、营养精微物质的输布。如果人没有了气化功能,那么光靠脾胃的消化,是不能把药物送达全身的。
所以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没有脏腑界限的。当药物下咽,通过人体的气化功能,可以顷刻之间输布全身。
空气传播声音虽然神速,但是距离越远,传播过去的声音就越小。推及人体气化也是如此。气化传药,也是越远药力就越弱。由此看来,疾病发生的位置在下应该饭前服药,疾病在上应该饭前服药,这个道理就是药力与病所靠的越近,到达的成份就越高,药效就越好。
对于许多医理、中药,张锡纯都有独特的见解,并且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比喻讲给人听。其实现代服用中药,一般对于滋补药物、胃药会选择饭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等需要饭后服用,安神之类的药物应睡前服用。名医朱丹溪的涌吐之法,往往让患者服用药物之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再服用涌吐药物谈吐将宿痰吐出病即痊愈。
原文:古人服药,病在下者食前服,病在上者食后服,此定法也。后人有谓,服药后必待脾胃消化,而后力能四达。若病在上者食后服,则脾胃必先消化宿食,而后消化药物,是求速而反迟也。此说亦似近理,而不知非也。药力之行于周身,端藉人身之气化以传递之,犹空气之传声也。使两间无空气,发声于何处即止于何处。使人身无气化,脾胃虽能消化药物,亦不能传递于周身。盖人身之气化流行,原无脏腑界限,而药物下咽之后,即附之而行,其传递之神速,诚有倾刻可遍周身者。特是空气传声虽速,实渐远而声渐微,推之气化传药,亦渐远而カ渐减。由是观之,病在下者食前服,病在上者食后服,俾药近病所,其直达之力必尤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