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之四】淫羊藿
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是小檗科淫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短角淫羊藿。
淫羊藿的基原在中国唐代的《新修本草》中记载为:此草,叶形似小豆而圆薄,茎细亦坚。在《救荒本草》中对叶的描述为:苗高二尺许,茎似小豆茎,极细紧。叶似杏叶,颇长,近蒂皆有一缺。又似绿豆叶,亦长而光。梢间开花,白色,亦有紫色花。《图经本草》中对基原的根、茎、叶等形态特征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杆;根为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经冬不凋,根似黄连;苗高一、二尺许……。结合历代本草的植物形态描述,其叶如杏叶及豆藿,说明历史上淫羊藿的药用品种较多。两类叶形描述为:一类颇长,近蒂皆有一缺;一类似小豆而圆薄,这与现代淫羊藿的叶形大致相同。
淫羊藿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收录于《中国药典》,全草均可入药,其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除了医学药用之外,淫羊藿还具有奇特的姿态,叶和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新型园林植物,具有广阔的园林开发前景。
近年来,漳县、渭源等县大力开展淫羊藿驯化栽培且成效显著,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为渭源县授予淫羊藿野生驯化之乡称号。
来源:甘肃定西农业
供稿:市经作站
编辑:王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