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降脂药物—您不得不知道的事儿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血脂的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据统计[1]我国年龄≥35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34.7%,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40.0%比29.3%),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建议(1)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2)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他汀类因能快速有效的降低胆固醇,调节血脂,现已成为治疗高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及用法用量如图1[2]。
他汀类药物
常用剂量(mg)
服药时间
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代谢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辛伐他汀
20~40
每日一次,睡前清水服用(缓释剂型可任何时间服用)
无影响
CYP3A4
1肝功能异常
2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3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4头疼,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恶心等消化症状
1避免与葡萄柚汁同服
2 服药后六周内应进行血脂检查
3 如有肌肉不适或无力应检测肌酸激酶
4 胆汁淤积和活动性肝病者、无法解释的肝脏转移酶持续升高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
氟伐他汀
80
微小
CYP2C9、CYP2C8、CYP3A4
洛伐他汀
40
增加
CYP3A4
普伐他汀
40
减少
生物转化
匹伐他汀
2~4
每日一次,任意时间清水服用
减少
主要:UGT1A1、UGT1A3、UGT2B7;极少:CYP2C9、CYP2C8
瑞舒伐他汀
5~10
无影响
极少:CYP2C9、CYP2C19、CYP3A4
阿托伐他汀
10~20
无影响
CYP3A4
(图1:常见的他汀类药物用法用量)
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该注意可能影响CYP酶活性的药物均可能会上调他汀类药物的浓度,从而会增加他汀类药物导致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因此需避免与以下药物合用或调整用法用量。
特殊人群服用他汀类药物需注意:
1肝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异常疲劳或虚弱、食欲不振、腹痛、深色尿液或皮肤或巩膜变黄等现象, 需要监测肝功能, 如果谷丙转氨酶水平>参考值上限的3倍,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或停药[3]。
2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是他汀类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他汀类药物对轻、中度慢性肾脏病患者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能减少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对重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或透析患者少有获益,且发病风险与他汀类的剂量密切相关[1],因此需避免大剂量应用。在治疗期间出现肌痛,肌肉不适或无力应检测肌酸激酶,并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剂量或停药。
3孕龄期血脂异常女性:当计划妊娠时,建议他汀类药物停药3个月后妊娠[4]。特殊情况外,妊娠期和哺乳期一般禁止服用降脂药,孕期高胆固醇血症可以使用胆酸鳌合剂,但不良反应重,降脂效果欠佳,难以长期坚持。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伴有急性胰腺炎时,可以使用ω-3脂肪酸、胃肠外营养、血浆置换等措施,怀孕中晚期权衡利弊可以使用吉非罗齐或非诺贝特[5-6]。怀孕后建议每3个月监测血糖。
4高血压患者:需注意避免降压和调脂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如果正在服用钙拮抗剂例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将会导致肌病的发生风险增高[7],故用药前应告知医生。
5 老年人:许多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同时也伴随着自身不同程度肝肾功能的减退。因此,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治疗效果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调整药物剂量,并且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
6 糖尿病患者:近年来他汀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逐渐引起重视,美国和中国在他汀说明书增加关于新发糖尿病的说明,但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风险之比是9:1,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其新增糖尿病风险因此不必过度担心而影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高危人群,有他汀类适应症者都可以积极服用。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为了达到降血脂,或预防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都需长期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加剂量,即使血脂恢复到正常范围,也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调节剂量,避免血脂再次升高。最后温馨提示调节血脂不仅仅需要药物的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尤为重要,低盐低脂均衡饮食,坚持锻炼,才能更加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 2012~2015年我国≥35岁人群血脂异常状况调查[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034(007):681-687.
[2]诸骏仁, 高润霖, 赵水平,等.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16(10):15-35.
[3]马建林, 黄文杰. 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 2019, 14(7).
[4]Kusters D M , Homsma S J M , Hutten B A , et al. Dilemmas in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during pregnancy[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 68(1):299-303.
[5]Goldberg A S , Hegele R A . Severe Hypertriglyceridemia in Pregnancy[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12, 97(8):2589-2596.
[6]中国妇女孕前肥胖诊治路径专家委员会, 郑冬梅. 中国妇女孕前肥胖合并血脂异常的诊治路径[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6):657-663.
[7]陈源源, 牟建军, 郭艺芳,等. 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