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是如何降血脂的?
目前能够用于降血脂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他汀类: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销量最大,最常用。
2. 贝特类: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3. 烟酸类:属 B族维生素,当用量超过作为维生素作用的剂量时,可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烟酸的降脂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和减少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如烟酸、阿西莫司。
4. 胆酸螯合剂:主要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道内能与胆酸呈不可逆结合,因而阻碍胆酸的肠肝循环,促进胆酸随大便排出体外,阻断胆汁酸中胆固醇的重吸收。如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地维烯胺等。
5. 胆固醇吸收抑制:主要通过抑制肠道内饮食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目前,该类药物上市很少。如依折麦布。
一提起他汀,人们首先会说它是种降脂药。实际上,说它降脂并不十分确切。
血脂有提供能量、构建细胞结构及合成激素等功能,脂代谢紊乱容易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就像水管生了锈、垃圾挂壁一样,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血脂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清除血管内垃圾,改善预后,所以说,与其称它为降脂药,不如称它为调脂药更准确。
他汀是英文statin的音译。这类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内的一种酶——HMG-CoA还原酶,来达到减少胆固醇合成的目的。
他汀还有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也是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基础用药。
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他汀可使斑块逆转甚至消退,美国、欧洲、日本等的医学指南也一再调高他汀类药物的推荐级别。
如今,全世界每天有超过3000万人服用他汀。
胆固醇代谢的调节机理最早由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即通过降低食物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或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从而使血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
他汀的发现是在1979年,一位日本科学家从红曲霉和土曲霉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第一个能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化合物,这就是历史上首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
该药于1987年被美国正式批准应用到临床,由此开启了他汀时代。
之后的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是在洛伐他汀结构基础上的半合成品。
以上三种他汀都属天然品,为第一代。
氟伐他汀为第一个全合成他汀,称为第二代。
此后,德国拜耳公司又研发出西立伐他汀,降脂效果最强,但其可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而被撤市。
阿托伐他汀也是全合成品,降脂效力大大提高,称为第三代他汀。
此外还有强效的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
相同剂量的他汀降脂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氟伐他汀。
他汀类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脏转氨酶升高和肌肉毒性。
当患者肝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可暂停用药。
一段时间以后,肝酶的水平可自行恢复。
少数人服用大剂量他汀或与其他种类调脂药合用时,可能还会出现肌痛、乏力等肌肉毒性表现,因此,应特别注意监测化验指标并及时就医。
此外,大剂量服用他汀可能引发血糖升高。
不过,相比这些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病患者服用他汀的获益更大,所以建议患者即使在血脂达到目标值后仍要坚持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不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血脂控制的标准各不相同,化验单的血脂正常不代表血脂真的正常,所以坚持服药非常重要。
另外,人体胆固醇的合成在夜间活性最强,一般要求临睡前服用他汀;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柚子汁;服用他汀4周~6周后血浆胆固醇水平趋于稳定时,可以找医生复查,咨询是否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