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介绍(一):肝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可以说他汀类药物是一个革命性的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许多需要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病人,对他汀类药物有着很深的误解,不敢应用,甚至拒绝医生的医嘱,道出的理由是: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太大,伤肝伤肾。任何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为什么独独对他汀类药物如此恐惧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需要使用这种药物的人受到了误导,造成了对他汀类药物的误解,下面探讨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肝功能受损。
他汀类药物确实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受损,但发生率比较低,所以一旦确定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医生一定会嘱托,需要定时复查,最常规的复查,是需要2~4周复查肝功能,如果2~4周,肝功能确实出现了异常,对照用药之前的肝功能情况,会知道肝功能是否是他汀类药物引起,假如用药之前肝功能是正常的,用药之后2~4周,代表肝酶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指标,超过了正常的两倍以上(达到正常的三倍,大于120 u/L),说明肝功能是受到了比较重的影响,需要停掉他汀类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不会留下任何后遗问题,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根据已有的临床经验,这时候再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但是还需要在再次服药后2~4周检测肝功能,标准同前,绝大部分的患者,不会再出现肝功能的异常,能够继续长久的服药,但需要定时追踪肝功能。
如果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前,转氨酶已经有轻度的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行护肝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用他汀类药物。当然肝功能异常要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例如是否有肝炎,如果有其它原因,护肝治疗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待肝功正常后,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另一种处理方法是,如果没有找到确切的原因导致肝功能轻度异常(一般在一倍以内,也就是小于80 u/L)或者是由于脂肪肝引起,可以考虑先小剂量启动他汀类药物,在两周后复查肝功能,如果两周后肝功能异常没有进一步加重,可逐渐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同步行保护肝脏治疗,也可以不用护肝药,密切观察肝功能,这是本人在临床上应用的体会。事实上在临床应用当中,他汀类药物还是很安全的。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硬化的治疗中不可或缺,没有药物可以替代它,已经患有动脉硬化的病人,或者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和医生一起正视他汀类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按照医嘱定时复查,才是保证使用他汀类药物安全的关键,而不能因为他汀类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而放弃使用他汀类药物,就像不能因为可能会有车祸而废弃任何交通工具一样。
正视他汀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遵循医嘱,定时复查,是保证他汀类药物之安全应用的关键,希望有动脉硬化者,或者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都受益于他汀类药物,决不因噎废食。
医师简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陈江斌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微信公众号: wdrmxxg
如果你想获取心血管资讯,可扫描
或识别二维码,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