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是由于“反安慰剂效应”
看过我们公众号的读者,可能对安慰剂效应已经有所了解(什么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真的有效吗?),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虽然获得一种无效的治疗,但因为患者预料或相信这种治疗是有效的,因此患者症状出现了舒缓的现象。
信啥有啥,这话可以用来帮助解释这种安慰剂效应。
那么,既然有安慰剂效应,那会不会也存在反安慰剂效应呢?答案是有的,与安慰剂效应反过来, 反安慰剂效应是指相信治疗会产生某种负面影响,实际上会导致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这同样也是信啥有啥,只是在这里,相信的是会出现不好的东西。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成,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减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机会。而那些担心他汀类药物可能产生副作用的人,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
研究人员估计,在美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有30%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大多数人对这些药物有很好的耐受性,但是有不少人会出现了诸如肌肉疼痛,疲劳和关节痛等副作用,并且因出现了这些副作用而停止服药。
但是,根据2014年的一个研究,通过回顾他汀类药物与安慰剂或虚拟药进行比较的临床试验,发现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副作用的确是因药物引起的,大部分副作用的出现都是源于反安慰剂效应。
在这个研究里,科研人员招募了60名平均年龄为66岁的人,这类人之前因为副作用,在服药两周后停用了他汀类药物。
研究期间,受试者每个月都会服用20毫克的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或者一种安慰剂,或者不服用药物。然后每月轮流服用这些制剂,坚持一年,期间受试者并不知道自己本月服用的到底是哪种制剂。
在服药期间记录受试者每天的症状,并对症状进行评分,分数从0(无症状)到100(极其严重)不等。如果受试者认为自己的症状严重到无法接受的程度,则可以在本月停止服用该类药。
一年后,研究人员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时出现的副作用症状,有90%也出现在服用安慰剂的时候。
安慰剂月与他汀类药物月之间的副作用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实验受试者数量相对较少。
当受试者看到这些研究结果,并看到存在的反安慰剂效应后,有一半人选择重新恢复服用他汀类药物,并且都能够耐受这些药物,不再出现那些所谓的副作用了,因为他们心里已经不再担心和相信那些坏东西了。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15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这个研究表明,许多由于副作用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其实是可以恢复他汀类药物治疗的。
乐观情绪可以增强安慰剂的作用,而悲观情绪则会带来了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
END
导航:权威发布-疾病新知-血脂异常
投稿及转载请联系:xxgqwfb@163.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020-83868176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