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治疗尿急
尿急是指有尿意时不能等待,需立即排尿。大致属中医五淋中的气淋。
【病因病机】
尿急多由于情怀不悦,肝气郁结,三焦壅遏,不得宣通;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宣,水道运行不利;病久不愈,或过用苦寒,脾胃受损,气虚下陷,摄纳无权。
【辨证施治】
1.膀胱湿热证
证候:小便频数涩痛,或量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苔根黄腻,舌质红,脉数。
基本治法: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方药运用:五苓散。方中山栀、赤苓清心肺,以通上焦之气,而五志火清;当归、赤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水洁矣。此治本之计,法之尽善者也。
2.肝气郁结证
证候:尿急而频,滴沥不爽,少腹满痛,胸闷胁胀,舌苔薄白,舌质淡紫,脉沉弦。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运用:沉香散加减。方用沉香、橘皮疏达肝气,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水道,白芍、甘草柔肝缓急。若肝郁气滞症状重,可合六磨汤加减,以增强其疏肝理气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而见舌红,苔薄黄者,可加丹皮、山栀等以清肝泻火。
3.中气下陷证
证候:尿意急迫、尿少而清,尿后余沥,遇劳则甚,少腹坠胀,空痛喜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基本治法:补益中气。
方药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以助膀胱之气化;升麻、柴胡升清气而降浊阴;猪苓、泽泻、茯苓利尿渗湿,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化气利尿之功。
【转归及预后】
尿急的转归是虚实的转化,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久病体虚复感外邪,亦可因虚致实。本证及时治疗可以痊愈,如迁延时日则可致湿热留恋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以致气阴日衰。也有湿热深结,小便点滴不通而成闭闭重证。
【预防与调护】
1.治疗期忌食辛辣食物、忌酒。
2.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防止过度疲劳及受凉感冒。
3.前列腺炎患者平时适当多饮水、多排尿,保持大小便通畅,以帮助前列腺分泌物排出。
4.不宜长时间骑车或久坐,驾驶机动车时尤其注意座椅的散热,避免温度过高,定时下车稍做活动及饮水排尿。
5.适当的性生活,避免过度房劳。.坚持适当的锻炼,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功能,防止复发。
7.若发现兼有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炎症,应同时治疗,去除复发诱因。
【临证经验】
尿急大致属中医五淋中的气淋,其辨证论治着眼处在于一个气字。实者肝气郁结、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宣,宜疏之、导之;虚者中气下陷,宜补之、升之。
肝气郁结者,用沉香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常用药如:沉香、青陈皮、白芍、木香、乌药、冬葵子、石韦、王不留行、当归、六一散、琥珀。
湿热下注者,用五苓散加减,以清热利湿,常用药如:赤苓、生山栀、当归、土牛膝、泽泻、赤芍、碧玉散、车前草、荔枝草、灯心草、台乌药、木通。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杜仲、枸杞子、怀牛膝等以补益中气。
【验案举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尿急
李某,62岁,农民,2019年4月10日初诊。自述出现尿急2年余,一有尿意便急忙入厕,稍迟即尿入裤内,冬天需备数条棉裤,为此十分苦恼,曾间断服中西药治疗近40天,疗效不佳;常伴有腰膝酸软,下肢发冷,尿色清白;多次尿常规检查均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尤甚。脉症台参,诊为阴阳失调而以肾阳虚为主之尿急证。治拟调和阴阳,补肾固脬之法。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白芍、生龙牡、甘草、大枣、生姜、桑苓寄、益智仁、乌药。6剂,每日1剂,水煎服。服完6剂后尿急明显好转,腰痛及下肢凉感亦明显减轻,守方再进6剂,病获痊愈。随访4年未再复发。
患者尿急,伴见腰膝酸软,尿色清白,显系年老肾之阴阳不足,肾关不固,膀胱失约所致。故治用桂枝汤调和阴阳,龙骨、牡蛎固涩止尿,另加入桑螵苓、益智仁、乌药以补肾缩泉。由于药中病机,故获效较捷。
【小结】
1.尿急往往与尿频、尿痛同时发生,但因尿急而就诊者少见。中医药治疗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尿急的诊断当明确病因,须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判明尿频的性质,预后转归及治疗方法选择。
3.尿急当辨虚实。应根据虚实进行,属邪实者,当以清利为主,并防止伤正;属正虚者,当以补虚固涩为主。
4.预防与调护,要在树立治疗信心,切忌局部受热、受压、受刺激损伤,忌食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5.临床治疗需分清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