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相关知识:起病急、治疗紧迫
I型前列腺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
是由病原体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整个前列腺的急性炎症。前列腺导管系统开口于后尿道,外周区导管平行进入后尿道,故更易被感染。纵欲过度、全身感染、酗酒等使前列腺充血的因素均可诱发ABP。
1. 病因
病原微生物是主要致病因素,多发生于机体抵抗力差患者,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毒力较强,前列腺感染后病原体迅速大量繁殖。感染途径有:①由尿道炎引起的上行感染;②感染尿液逆流到前列腺管;③由邻近器官的炎症,如直肠、结肠、下尿路感染通过淋巴系统引起;④通过血行途径引起,如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ABP多见于尿路上行感染,致病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肠道菌,如大肠埃希菌,其次有金葡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等。大多为单一病原菌感染。
2.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乏力等,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
(2)排尿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等,可伴有脓性分泌物。前列腺炎症水肿严重时,压迫前列腺段尿道可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3)局部症状:可有下腹部、外生殖器、会阴部疼痛,直肠胀痛不适,便意感,排大便结束时尿道流出脓性分泌物。
(4)并发症:可直接扩散至精囊,引起急性精囊炎。可经前列腺与精囊的淋巴管在骨盆中的交通支,经淋巴管进入输精管,致输精管炎或附睾炎。若未能控制,继续发展可致前列腺脓肿,进一步可向直肠或尿道破溃。
3. 诊断
(1)病史和体格检查:一般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急性感染病史。多数常突然发病,可能以全身症状为主,掩盖了排尿症状和局部体征,误诊为全身发热性疾病。
直肠指检(DRE)可发现前列腺肿胀,部分或整个腺体质地坚韧、不规则,压痛明显。急性期禁忌前列腺按摩,避免炎症扩散,引起菌血症或脓毒血症。
当病程延至7~10天(d)或以上,持续高热,血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应怀疑前列腺脓肿形成,DRE前列腺明显增大,质地软,有波动感。经直肠超声。
ABP需与急性上尿路感染鉴别,后者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为发热、腰痛、尿培养阳性,但往往无排尿困难症状。前列腺增生(BPH)伴下尿路感染时,可表现排尿症状,但不伴无全身症状,DRE无前列腺波动感及肛温升高。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升高。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尤以初始尿或终末尿更为显著。血和尿培养是最重要检查,以便了解全身中毒情况,明确感染病原体及药敏,便于制定治疗方案。
4. 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必要而紧迫的。一旦诊断或血、尿培养结果后,应立即应用抗生素,开始时可经静脉用药,可选喹诺酮类或广谱青霉素或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等,待发热等症状改善后再改为口服药用药,疗程至少4周。
ABP伴尿潴留者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也可采用细管导尿,但留置尿管不宜超过12h。伴脓肿形成者可采取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引流、经尿道切开前列腺脓肿或经会阴穿刺引流。
(划线部分有需要的同志要重点掌握,临床很实用,泌尿外科中高级职称考试也爱考!)
参考资料:1.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黄健,张旭主编。
2.《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Guidelines》2023 Edition.
3.《吴阶平泌尿外科学》2019版/孙颖浩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