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剂的对称性
按:在之前的文章中,萌大曾经提到方剂的对称性,但比较简单概括,没有也没能具体系统的阐释。对称性理论可以可以指导解读方剂,指导遣方用药,可以开阔思路活学活用。多一个对称性的眼光,对我们学习与理解方剂无疑是有帮助的。近期老师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了《中医杂志》上。斗胆放在这里,供大家学习交流,也为了收藏随时温习。感谢作者的无私分享与辛勤付出。萌大恩师们的一些卓识之文,今后将在此陆续分享。
论方剂的对称性
郭蕾,李强,都广礼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 201203
[摘要]:对称是事物在结构、功能、空间、时间等方面的一种普遍对应现象和联系,对称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也存在着对称性,而方剂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同样存在着对称性。本文提出方剂对称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同方对称和异方对称两种,而二者的对应关系均主要表现为配伍对称、功效对称、主治病证对称。认为方剂对称性的作用及意义主要有有利于阐释方剂的结构及组方意义、有利于推演和扩大方剂的主治病证、有利于指导方剂的推演和创制新方。
[关键词]:方剂;对称性;同方对称;异方对称
人类对于自然科学对称性的研究,始于人类试图用对称性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1]。对称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也普遍存在着对称性,如阴阳、脏腑、表里、虚实的对称。那么,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工具之一的方剂,是否也同样存在对称性呢?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方剂对称性的提出
1.1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对称性
自然界中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1],如动物界存在着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生物学则发现了低等生物的辐射对称和高等生物的两侧对称[2];化学和矿物学发现了晶体和各种矿石结构的对称性[2];19世纪青年数学家创立了一门关于对称的数学理论——群论[2],成为了描述自然界对称性的有力武器;物理学界,平面镜成像的镜面对称,物体竖直上抛和斜抛运动的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的时空对称,地球自转、公转带来的白天、黑夜与年复一年的周期与节律[2]等无不体现着对称性。可见,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
1.2中医学中的对称性
既然对称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中,那么,对称性也应该存在于同样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中。
虽然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但其所体现的对称性已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所言之对称性。自然科学中的对称(性)是事物在结构、功能、空间、时间等方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联系[1],对称现象是物质世界某种本质和内在规律的体现[3]。从抽象意义上来讲,对称是指在某种条件下,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相反或相似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再现的现象。
中医学的对称性是指古人在认识人体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的,存在着天人、上下、左右、阴阳、气血、表里等有规律的相互对应现象。中医学中的对称性思想由来已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从中可以看出某些关于中医学对称性的论述;中医临床上也常采用对称性的思维方式指导疾病的诊疗,如《灵枢》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1.3方剂学中的对称性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理论、治法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4],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方剂则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载体、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既然中医学中存在对称性,那么方剂学中是否也存在着对称性?
虽然中医的对称性并不是方剂学存在对称性的充分条件,但是至少可以引导我们思考方剂学中是否也存在对称性。基于对称的概念,通过对大量方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方剂是存在对称性的。例如,针对肝经实热证与肝经寒凝证的龙胆泻肝汤与天台乌药散形成对称方;针对寒积里实证与热积里实证的大黄附子汤与大承气汤形成对称方;针对阳虚水泛证与阴虚水蓄证的真武汤与猪苓汤形成对称方……诸如此类,可见方剂学中是存在对称性的。
1.4方剂对称性的概念
方剂的对称性是指同一方剂内部或不同方剂之间在配伍、功效、主治病证等方面存在着的一种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概念上可以看出,这种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方剂的角度看主要分为同方自对称和异方他对称。
2方剂对称性的表现形式
2.1同方对称
同方对称是指同一方剂内部在配伍、功效、主治病证等方面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概念上看,这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配伍对称、功效对称、主治病证对称。
2.1.1配伍的对称性同方配伍的对称性是指同一方剂内部存在同类(药性等相同)或异类(药性等不同或相反)药物作用取向上的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对应关系。
同方在配伍上的对称形式有三:其一为同类相须,即两种药物组合以达最佳疗效,如四逆汤中的附子与干姜(温先天与温后天),麻黄汤中的麻黄与桂枝(发卫分与发营分);其二为异类相使,即两种药物组合,相反承制以增强治疗作用,如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与当归(补气与补血),八珍汤中的四君子汤与四物汤(补气与补血);其三为相反相成,即两种药性相反、功效相异的药物组合,可以调其偏胜,或者改变其本来的功能而取得另一种新的功用,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发营阴与敛营阴),麻杏甘石汤中的麻黄与石膏(温散与清泄),大黄附子细辛汤中的大黄与附子(寒泻与温阳)。
2.1.2功效的对称性由于配伍决定功效,因此同方功效的对称性与配伍的对称性具有相关性。同方功效的对称性是指在遵循配伍对称性的前提下,同一方剂内部所形成的药物功能上的有序的对应关系。
例如,桂枝汤中,桂枝辛温入卫,擅祛卫分邪气,白芍酸寒入营,敛阴和营;二者一辛一酸,一温一寒,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麻黄汤中,麻黄宣肺,开闭郁之肺气,杏仁肃肺,降上逆之肺气,二者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又如,《万病回春》中的温清饮由温补的四物汤与清热解毒的黄连解毒汤组成,温清并行,补泻同施。
2.1.3主治病证的对称性同方主治病证的对称性是指同一方剂治疗两种相反的对应病症,如便秘和腹泻、小便不利和小便反多、无汗和自汗等,属于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同方在主治病证上的对称机理是因为中药方剂的双向调节[5]作用,所谓双向调节是指同一首方剂可用于治疗主要病机相同而表现相反的病证。
例如,补中益气汤既可以治疗脾虚气弱的腹泻[6];也可以治疗脾胃气虚,推动无力,糟粕滞留于肠道而致的便秘[7]。由于二病共同病机乃脾胃气虚,或致气虚失固,或致气虚推动无力;而腹泻和便秘是一对相反的病证,皆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体现了补中益气汤在主治病证上的对称性。
又如五苓散既可用治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又可治疗膀胱气化失司,津不上承而下注的小便频数[8]。《伤寒论》第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小便频数的同时往往伴见便秘[9];下焦蓄水,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如此可以推导出五苓散既可以治疗小便不利与小便频数,也可以便秘与泄泻这些互为相反的病证,体现了五苓散在主治病证上的对称性[10]。
2.2异方对称
异方对称是指不同方剂之间在配伍(组成)、功效、主治病证等方面存在着一种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从概念上看,这种对应关系也主要表现为配伍对称、功效对称、主治病证对称。
2.2.1配伍(组成)的对称性异方配伍(组成)的对称性是指不同方剂之间的组成(配伍)形成互为表里、虚实、寒热等对应关系。
以太阳少阳合病证治之柴胡桂枝汤为例阐明异方配伍(组成)的对称关系。桂枝汤乃调和营卫、调和气血,主治太阳中风表证的代表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不利,主治伤寒少阳证。桂枝汤、小柴胡汤两方相合则为和解少阳兼解表于太阳,治疗少阳证兼太阳表证的柴胡桂枝汤,即为上二方证的中间状态、过渡状态,以柴胡桂枝汤为对称核心,病证属太阳则用桂枝汤,病证属少阳则用小柴胡汤,病证属太阳少阳合病则用柴胡桂枝汤,三者构成了配伍以柴胡桂枝汤为对称核心的互为表里的对称方。
又如,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加减即为治疗外寒里饮证的小青龙汤,以小青龙汤为对称核心,病证属表的风寒侵袭、肺气失宣之喘用麻黄汤解表宣肺平喘,病证属里的肺寒留饮则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平喘,三者构成了配伍上以小青龙汤为对称核心的互为表里、虚实的对称方。
2.2.2功效的对称性由于配伍与功效存在相关性,那么异方功效的对称性是在遵循配伍对称性的前提下,不同方剂之间所形成的功能上的对应关系。
若以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为对称核心,柴胡桂枝汤功和解少阳兼解表,大柴胡汤功和解少阳兼攻里,三者构成了表里、经腑的对称方。若以和解泻下而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为对称核心,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与峻下阳明热结的大承气汤互为对称方。由此可见,对称是相对的、丰富多彩的,一方在不同对称组合中的功能位置可不尽相同,临证权变亦须灵活运用。
2.2.3主治病证的对称性异方主治病证的对称性是指不同方剂的主治病证之间具有相反性、对应性,即具有对偶统一[11]的特点。对偶统一是仲景经方的一大特色,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此处的对偶统一尤指两首不同的方剂可用于治疗两种相对或相反、具有可比性的病证(症)。
例如,麻黄汤和桂枝汤均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证,而前者用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后者用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一多见无汗、脉浮紧,一多见汗出、脉浮缓。二者形成鲜明的对偶统一,生动地体现了方剂主治病证的对称性。
又如,葛根芩连汤与桂枝人参汤均用于治疗协热利(伴随表证的下利叫协热利),而前者用治里热挟表邪下利,后者用治里寒挟表邪下利;一多见利下臭恶黏稠,一多见下利清稀;葛根芩连汤证属表里俱热,桂枝人参汤证属表里俱寒,二者的对称性不言而喻。
3方剂对称性的作用及意义
3.1有利于阐释方剂的结构和组方原理
合理阐释方剂的结构和组方原理对临床正确运用方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剂的阐释(方义)取决于我们对方剂组方结构和组方原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方剂对称性原理建立方解将更趋于合理。如前所述,根据方剂对称性原理,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对称中心。按照药群[12]理论可将大柴胡汤拆分为治少阳病药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芍药,实则为小柴胡汤)、治阳明病药群(大黄、枳实,实则为大承气汤),我们发现大柴胡汤的方剂结构正好是两方的对称核心,其组方原理显而易见。所以,用对称的思维方法来阐释方剂的组方原理和组方结构会有柳暗花明、顿时豁然之感。
3.2有利于推演和扩大方剂的主治病证
研究方剂的对称性有助于扩大方剂的主治病证,拓展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有些方剂的主治病证并不局限于人们最初的认识,如临床对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应用,桂枝汤本为治疗中风表虚汗出之方,临床研究表明桂枝汤加减也可治疗无汗证[13];麻黄汤本为治疗伤寒表实无汗之方,根据对称性原理,麻黄汤也应该可以治疗有汗证,事实上临床上确实有用麻黄汤治疗汗多证的案例[14]。有汗或无汗并非是使用麻黄汤或桂枝汤的绝对指征,而是要查验患者体质强弱、正气是否亏虚,然后据证用方。总的来说,麻黄汤多用在正气不亏、邪气旺盛者,桂枝汤多用在正气稍显不足的患者[15]。若拘泥于无汗不得用桂枝,有汗不得用麻黄,则大大限制了方剂的使用范围。
3.3有利于指导方剂的推演和创制新方
推演就是推论演绎之意,方剂的推演就是根据方剂的演化规律,在治法理论等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方剂演化的三种主要形式(组成、药量、剂型的演变)主动、有目的地对方剂配伍用药等进行演绎,改变或提高其临床效能和主治,减少其毒副作用等,以适应疾病治疗的需要[16]。那么根据方剂对称性原理,如何指导方剂的推演呢?其一,寻找经典方剂的对称方。追本溯源,主要根据方剂的配伍组成、功效、主治病证三个方面来推寻方剂的对称方,如五积散是一首集解表、温中、除湿、祛痰、消痞等多法杂糅为一体的方剂,适用于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属外寒内积(内外皆寒)的基本结构,主治外寒兼有有形实邪结聚之证(偏寒),那么有无主治表热兼有有形实邪结聚之证(偏热)且多法杂糅的方剂呢?遍寻群方,我们发现其对称方应该是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之证,属内外皆热的基本结构。其二,根据对称性原理,遵循古人的方剂推演思路,可以推演和创制出不同经典方剂的对称方,如我们可以寻找或推演补中益气汤的对称方、逍遥散的对称方等,以适应临床上复杂病证的需要。其三,在临证组方中自觉地运用方剂对称性理论进行遣药组方,组成一首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确切的方剂。
上述内容仅从狭义方面论述了方剂对称性的相关问题,而从广义方面讲,方剂的对称性还应包括方证[17-21]相关、方人[22]相关、方病[23]相关、方剂与气候[24-25]的相关等更宽泛的范畴。
综上,对称性方法是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方剂的对称性是相对的,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研究方剂的对称性,对于正确理解方剂、运用方剂、临证组方和创制新方都有重要的意义。探讨和研究方剂的对称性,对于丰富和发展方剂学理论,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一夫,施德福. 论社会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1):55-63
[2]王德胜. 对称和对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39-45
[3]胡义嘎. 物理学中的对称美及其对称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3,27(8):24-26
[4]邓中甲. 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
[5]苏光荣. 浅论方剂配伍及双向调节作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55-56
[6]黄家兴.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泄泻5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S1):84-85
[7]席作武,刘帅. 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气虚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4):583-584
[8]翁振声,邱奕文,黄裕华. 加味五苓散治疗小便利[J].河南中医,2012(1):5-6
[9]陈建国. 从五苓散看水饮内停证便秘的治疗[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4):312-313
[10]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 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8(2):542
[11]曾天德. 《伤寒论》的对偶统一观[J].吉林中医药,2007,27(6):1-3
[12]都广礼. 方剂学药群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8):3-4
[13]刘晓彦,刘静生,张天华. 刘学勤教授应用桂枝汤治疗先天性无汗症验案介绍[J].新中医,2014,46(8):230-231
[14]高天旭,韦大文,徐江雁. 高体三运用麻黄汤加减治疗汗证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27-228
[15]廖冉. 桂枝汤、麻黄汤适应证再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936
[16]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等. 方剂的演变及推演[J].现代中医药,2013,33(5):40-41,89
[17]王玉川. 关于有是证用是方的反思[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2-4
[18]张兰凤,王阶,王永炎. 方证对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8-10
[19]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等.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J].中医杂志,2009,50(3):197-199
[20]刘进娜,谢鸣. 方证相关——中医学探索的新领域[J].中医杂志,2014,55(14):1193-1198
[21]李聪,谢鸣. 试论方证相关的方剂学制方原理诠释规则[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1(3):469-472
[22]李小荣,薛蓓云,梅莉芳. 黄煌经方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2
[23]刘玥,史大卓. 中医临床方病对应关系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7):882-885
[24]李德顺,邓中甲. 古代气候寒暖变迁对解表方剂创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34-1735
[25]李德顺,邓中甲. 从药物组成统计分析历代辛温解表方剂的组方沿革[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36-3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73862)
规培小中医,欢迎关注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