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味中药,堪称肝胆的清洁工,湿和热都不见了,好用不贵
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聊玉米须。
玉米须也是一味中药?
没错,有关于玉米须的药用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而之所以明朝以前没有关于玉米须的记载,主要是因为玉米并非我国本土产物,是明朝时期从外引进的。
你别看玉米须只是一根细细的线,实则是玉米的花柱和花头,内在是管状结构。中医认为,一般内有细孔或管道的药材大都具有通络的功效。诸如我们以前讲过的木通、路路通等药材。玉米须也是如此,其入肝经,善通肝经的气滞。
你去看,好多女性朋友大都会有乳腺结节、乳腺增生,其实正是因为肝经的不通,长期的气滞,让血液也没有了通行的动力,气滞血瘀日久,结节增生就慢慢滋长起来了。
一样的道理,一些新手妈妈刚生完宝宝,肝经连着乳腺的这根通路还没被彻底的打开,就容易有乳汁不通的问题。
所以,《滇南本草》里就说,玉米须有下气的功效,这里的气说的则是肝气,肝气疏通了,连接乳腺的通路被打开了,管你是结节,还是乳汁不下的问题全都可以迎刃而解。
玉米须不仅可以入肝经而下上逆的肝气,同时,其味甘淡,又入膀胱经。
中医认为,甘淡的药材大都可以利湿,你看,我们常讲的茯苓、泽泻就是。玉米须也不例外。
玉米须利水渗湿,是治疗水肿的要药。
中医讲,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若是肾水泛滥,聚积于膀胱而排泄不出去,就容易散布到周身,而肾又位于下焦,因此,你去看,很多人要水肿,往往是从下肢开始的。
玉米须利湿通淋,可以让膀胱中的湿与热,通过小便排泄出我们的体外,既改善了肾水泛滥的情况,让湿热之邪有了外邪的出路,同时,也给我们的膀胱进行了一场彻彻底底冲刷。
也正因为如此,不仅仅是水肿,就连一些轻微的结石也可以通过玉米须利水的功效一并清除出去。
《岭南采药录》:"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现代实用中药》:"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值得一提的是,玉米须的药性缓和,单用需大剂量,效果才会比较显著,一般单次60~90g为宜。
再来,我们讲,夏季的湿气是一年四季之中最重的,所以,夏季也是皮肤病最为高发的季节。同样适宜取玉米须15~30g用文火煎煮30分钟来喝。
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玉米须还兼具降糖、降压的功效。因此,若是平日里本来就有低血糖、低血压的人群需慎用玉米须。
《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
《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