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寄生虫控制对猫过敏性皮肤病诊疗的意义
2022年《中国宠物皮肤病白皮书》中指出,在犬中过敏/瘙痒性皮肤病是犬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也是猫发病率高居前三的皮肤病之一。
根据2023年美国动物医院协会(AAHA)犬猫过敏性皮肤病管理指南中所描述,猫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猫的过敏性皮炎有四种不同的临床模式:粟粒性皮炎、头颈部瘙痒、自损性脱毛和嗜酸性肉芽肿复合物(嗜酸性斑块、嗜酸性肉芽肿和无痛性溃疡)(见图5)。无论是由食物过敏、跳蚤过敏和/或猫特应性皮肤综合征(环境过敏)引起,患过敏性皮炎的猫通常存在从轻度到重度的瘙痒。无痛性溃疡或嗜酸性肉芽肿可无瘙痒表现。
第一步:
临床病史和皮肤科临床检查
粟粒性皮炎
自损性脱毛
头面颈部瘙痒
嗜酸性肉芽肿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斑块,无痛性溃疡)
基本信息
布偶猫,雌性绝育,6岁,4.26kg
病史:
2年前开始发现皮肤症状,自损,反反复复。家中2只猫,另一只猫无症状。近一周搔抓眼周,症状加重。1周内曾用非泼罗尼驱虫。
临床检查
左耳水平-垂直耳道片状耵聍堆积,右耳基本清洁,双耳鼓膜尚可。头面颈部自损性病变,眶上区糜烂渗出,口周及颈部结痂,肛门及肛周红,轻度糜烂。
左右
图1-6 初诊时皮肤病变
第二步:
皮肤科最小数据库(皮肤和耳道细胞学,皮肤刮片,±皮肤癣菌培养(DTM)。如有资金限制可考虑使用异恶唑啉类驱虫药进行治疗性试验,替代皮肤刮片)
可根据猫皮肤反应模式收集皮肤科最小数据库,如粟粒性皮炎时考虑进行体外驱虫,皮肤细胞学检查,DTM,皮肤刮片;自损性脱毛时考虑进行体外驱虫,DTM,皮肤刮片;头面颈部瘙痒时考虑进行体外驱虫,耳道细胞学检查/耳螨治疗,皮肤细胞学检查,皮肤刮片,DTM;嗜酸性肉芽肿综合征时考虑进行体外驱虫,皮肤细胞学检查。
左耳分泌物细胞学:马拉色菌+,角质细胞+。
右耳分泌物细胞学:马拉色菌++,角质细胞++
图7 左耳分泌物细胞学
图8 右耳分泌物细胞学
拔毛检查(眶上区及颈腹侧):未见癣菌毛干,未见蠕形螨,部分毛尖缺失,毛干断裂
皮肤细胞学(下巴至颈腹侧):角质细胞+,马拉色菌+
图9 下巴至颈腹侧皮肤细胞学
第三步:
在诊断期间进行瘙痒治疗
许多瘙痒的患猫需要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当存在中度到重度的瘙痒和/或炎症病变时,抗组胺药在控制瘙痒方面不可靠,且没有足够的抗炎作用来减少严重的炎症病变。环孢素虽然对长期治疗有效,但通常不能立即缓解瘙痒。
口服泼尼松龙,sid。
第四步:
治疗外寄生虫和继发感染
在所有瘙痒的患猫病例中,必须通过可靠的外寄生虫控制措施以排除外寄生虫感染,建议使用异恶唑啉类药物(妙宠爱),因其除了能快速杀灭成蚤外还能覆盖多种标签范围外的体外寄生虫(如戈托伊蠕形螨,猫蠕形螨,猫背肛螨等)。
每月1次体内外驱虫(妙宠爱)。
第五步:
复查:在跳蚤流行地区,无论猫是否有跳蚤病史,都应全年进行持续的跳蚤预防,以减少由跳蚤过敏导致的皮肤病和瘙痒恶化。如进行外寄生虫治疗并处理继发感染后,瘙痒和临床病变无改善或仅部分改善,则应调查引起瘙痒的其他病因。对于不典型病变的病例,建议进行皮肤活检,以排除其他瘙痒性皮肤病(如落叶型天疱疮),特别是对细胞学检查无细菌或酵母菌的结痂性皮肤病病例。对于非季节性瘙痒,应进行食物排查试验,以排除食物过敏。
治疗2周后复诊(泼尼松龙,妙宠爱),搔抓行为明显减少,病变较初诊时有所缓解,但仍可见搔抓眼周,下巴。仍可见眶上区,口周,下巴结痂,口周及下巴可见抓痕,糜烂及渗出减少。
图10-14 药物治疗2周皮肤病变
第六步:
食物试验:猫的食物过敏只能通过食物排除和激发试验来诊断,即饲喂水解食物或新奇蛋白质食物。如排除期满使用之前的饮食激发后,瘙痒和/或皮肤病变再次出现,并且在恢复排除期饮食后再次缓解,则最终确诊食物过敏。建议进行8周的消除食物试验,因为90%的食物过敏猫的临床症状在这一时间点消失,而50%的猫食物过敏病例在4周时消失。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在食物试验和/或寄生虫治疗试验的第3周时停用,并在第6周时再次停用,以评估仅食物管理的效果。
继续泼尼松龙药物治疗4周,开始进行食物排除(水解蛋白粮),复诊前的5天自行停药(主人出差),可见左耳道垂直耳道少量耵聍,右耳基本清洁,双耳鼓膜尚可,仍可见耳前区至眶上区脱毛,皮肤红,有皮屑,有抓痕。颈椎及下巴,口周脱毛,皮肤红,有抓痕。症状较上次就诊时明显减轻。
图15-17 药物治疗6周及食物排除4周皮肤病变
继续泼尼松龙药物治疗,逐渐减量,直到食物排除的第6周开始停药,此时为开始治疗的8周,皮肤病变疾病缓解,食物排除满8周时开始进行食物激发,停用泼尼松龙10天后症状开始反复,给药缓解,食物排除及激发阶段无明显变化。
评估食物试验,排除阶段症状缓解但停药反复,激发阶段无明显变化,猫特应性皮肤综合征(FASS)。
小结
FASS的诊断只能基于相符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并排除所有其他可能与该疾病相似的疾病(即跳蚤过敏、食物过敏、外寄生虫、细菌感染和皮肤癣菌病等)。多达25-30%的FASS猫会表现出季节性发病特征,如果体外寄生虫和继发性皮肤感染已经被治疗和/或排除,那么无需进行食物排查试验,就可以诊断为环境过敏。否则应进行食物试验,且食物试验无反应则表明这只有非季节性瘙痒的猫患有FASS。
在猫过敏性皮肤的诊断过程之中,异恶唑啉类药物的规范使用有助于排除与瘙痒相关的外寄生虫病,尤其是一些实验室检查中检出率低,容易被漏诊的外寄生虫,如跳蚤,戈托伊蠕形螨等。而特应性皮肤综合征是一个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鉴别诊断而确诊的疾病,外寄生虫病的排除在此时尤为重要。而临床中多种多样的抗外寄生虫药物选择,从皮肤病诊疗的角度考虑,高效,广谱,安全都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兼顾给药方式,考虑猫友好。同时在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严格的体外驱虫必须贯穿始终,严防死守外寄生虫可能带来的临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