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系列2:调理脾胃类
贰
调理脾胃类
中成药系列讲课
本系列一共30余样中成药,为患者群公开小讲课内容。特此感谢患者Miu及Dh师妹进行了详细整理,才有了这个系列的公众号文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惑点,请根据临床医生指导使用。)
上期回顾:《中成药系列1:感冒类》
本文为调理脾胃类的中成药讲解汇总。(文中标红部分为适应症,标蓝部分为注意事项。)
香砂六君子
补脾益肠丸
参苓白术丸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补中益气丸
人参健脾丸
01
香砂六君子
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姜半夏等
。
。
。
这个中成药是我经常推荐给脾胃虚患者的。如果不会辨别脾胃的寒热虚实,那这个药就是首选,不容易踩雷,可以健脾胃、理气、消滞。
这个药有什么特殊点和缺点呢?
这个中成药中理气健脾的药材是远远多于补脾胃的药材。简而言之:消健多,补益少,所以更适合:积食、便秘、舌苔厚、有口气。但对比于保和丸的单纯消积化食来说,它又有少少的补益作用,算是一个比较周全的方子。
可是,这个药对脾胃太虚的人来说就是个治标不治本的药。脾胃太虚的患者,长期反复胃肠道翻车,吃点生冷的就受不了。那么这个药就作用显得很弱,也不持久,因为它既不够温,也不怎么补益。它只适合脾胃偶尔有点翻车、整体胃肠道还算可以的患者。
这里再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养脾胃?
大家脑海里必须有的一对阴阳概念:补益(填补)、消健(运化)。
好的方子配伍往往两个方面都涵盖。因为纯补不消容易滞,纯消不补伤底子。只是临床上每个患者体质的侧重点不同,会存在两者比例的增减变化。同时,脾胃阳气偏虚的,养脾胃必须在上面两个的基础上加上温。
很多微信文章链接的方子都不会告诉患者这几个基本的原则,因此往往推给老百姓的食疗或药物很容易出现单一、不整体、不辨证的问题。还没辨别清楚脾胃的虚实程度、阳气的多寡程度,直接就给个xx汤或xx方子说养脾胃,看起来很方便居家可用,实际上收效甚微。用的人也没有辨别方子是偏补呢?还是偏消呢?还是偏温、偏凉呢?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写着养脾胃就直接用了。这就是为什么自己在家养了很久的脾胃,都不见好,因为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02
补脾益肠丸
。
。
。
组成: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肉桂、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补骨脂、赤石脂等
这个中成药是宝藏药,不管从配方来讲,还是日常使用频率,应该是广东家庭必备的中成药。这个中成药真正把补脾胃、温脾胃的药同时用上了,还能疏肝理气止痛,还有一部分固涩止泻的药,考虑得比较周全。
这个中成药基本是根据脾胃的特性、容易出现的问题量身定制的,对大部分脾胃虚的患者都适用,力道适中,健补都有,寒温得宜(整体微温),同时还能解决肝脾不调。
广东人肚子痛或拉肚子,大概率是:脾虚了➕肝郁了➕寒湿了,而这个中成药恰好针对了这三个点。如果你家孩子总是反复无诱因肚子痛、拉肚子,大概率是脾胃虚➕容易受寒(内寒、外寒)➕肝气不顺,这个中成药标本都可以解决,既补了脾胃的虚,又祛了寒,还理气止痛。如果是吹空调后肚子痛,脾胃虚➕受寒,这个中成药也契合。如果你是吃错东西拉了肚子,胃口始终没恢复,脾胃状态不稳定,它很适合用来善后。
唯一不太合适的情况,就是脾胃虚还便秘(因为这个药本身有固涩止泻的作用),脾胃虚又便秘的建议去吃香砂六君子。
脾胃虚的程度如何判断呢?建议看我之前分享的文章(《调理脾胃的原理》)。
1档 2档用这个药效果不错;3档的话有一定效果,但可能会病重药轻,建议看理中丸是否合适;4档的话建议找医生综合调理。
03
参苓白术丸
组成: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炒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
。
。
先讲讲这个中成药的剂型,颗粒、散、丸,配方都是一样的,颗粒的最好喝(甜甜的)。这个方子很经典,大部分人也知道,是一个很典型的补脾益气的药。脾胃差的,胃口差的,容易疲倦乏力的,大便经常不成形的患者都可以用。整体是:益气➕健脾胃➕祛湿(倾向于水湿、湿热,对寒湿效果并不好)。
整个方子平性微微温,所以不容易用上火。分不清寒热的时候,用它也不会翻车。对于轻度脾胃差、精神欠佳(亚健康),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对于脾胃比较寒的,稍微一点生冷就翻车的,这个药就显得力道不够,不够温。对于身体比较虚的,这个中成药也会显得力道不足,往往是刚开始吃效果还可以,吃着吃着没感觉,一停药很容易打回原形。同时,这个配方里面排首位的是人参,所以小朋友还是不建议经常用的。
顺便讲讲,大家经常困惑的各种参类有什么区别。
·西洋参,偏凉,益气养阴,和人参不是一个品种。适合北方,不太适合南方。
·生晒参,晒干的人参就叫做生晒参,补元气效果好,性微温,适合身体虚的患者进补。
·红参,是生晒参加了补药炮制过的,相当于加强版温补性强烈的人参。比较燥热,哪怕平时不容易上火的,吃了都有可能受不了。高丽参是各种版本红参当中效果强、品质高的版本,属于同一类。
小朋友尽量都不要碰这几类人参,容易影响生长发育。除非特别虚,一般情况都不需要用。至于太子参、党参、黄芪一类,小朋友只要适合,都可以用。
04
理中丸
组成:党参、白术、炙甘草、炮姜等
这个中成药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但是绝大部分患者不太会用,以至于总是用翻车(上火)。
理中丸是温补脾胃的中成药。温的力道算比较强的,所以容易上火的患者比较容易踩雷。反过来说,它特别适合老寒胃。这个药明显的特点,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补多运少,偏滞,偏静,偏温。吃理中丸,相当于在脾胃放一个小太阳,而且会在局部待一段时间。
如果身体道路很堵的人,吃下去相当于局部放了个烤炉还堵了散热通道,就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上火表现。如果身体经络通畅,偏寒,阳气不足,那理中丸下去就是刚刚好的,相当于寒冬的阳光,可以融化冰雪,给人温暖。
具体怎么使用?
· 脾胃明显因寒导致翻车的(包括:吃了冰冻生冷后,吹空调受凉后,腹胀腹痛拉肚子),建议从半颗开始用,中病就可以停药,不要猛加量。
· 如果有上述的情况,而且容易上火的(咽痛、烦躁失眠),可以考虑用陈皮水去送服理中丸,帮助身体气机疏通,就不容易出现局部卡住化热的情况。
· 像平时脾胃承受不了寒凉东西,动不动翻车的,平稳期也可以吃理中丸,给脾胃打底,以提高脾胃对寒凉食物的耐受力。
最后提醒:如果动不动喉咙痛、偏头痛、眠浅易醒、月经量很少且提前的患者,往往伴有阴血不足,这种情况哪怕脾胃很寒,也不要自己擅自用这个中成药,建议找医生综合调理。
05
附子理中丸
组成: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
。
这个中成药属于力道比较强的一类药,用对的话,效果很好。但是,也因为它力道猛,所以也容易用过量、用错、用翻车。
谁适合吃呢?
纯纯的寒底,并且吃什么热气食物都不上火的人。比如:手脚冰冷、喝冷开水都觉得胃胀,吹个风就头痛鼻塞、夜尿非常多,腰腿酸冷痛的患者。如果有上面提到的症状,但是吃热气的食物很容易上火,那这个药就不合适。
谁不适合吃?
容易咽痛,晚上入睡困难、很精神的,容易胸口烦躁热的,容易眼睛干涩痛,容易双侧头痛的患者。这类患者一般都有多少肝血不足,血不足的情况下,服用这么温的药,相当于锅里呈了很少的水,然后猛火去烧,一下子就把水烧干了,就会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所以,血虚的女性患者,一定要慎用这个药,哪怕很怕冷、很多寒的症状,也需要慎用。
同时,身体特别堵的人,也不太适合。比如:苔特别黄厚腻,口气非常重,大便非常臭,容易口干口苦的,还经常便秘的。这类患者往往局部有郁堵,而且局部化热了。用这个中成药,就容易出现局部郁热更加严重的情况。
简单来说,这个药就像大西北夏天的太阳,又干又热,适合寒湿重的患者。如果阴血不够,或是本来有郁热,那这大太阳,能把身体烤干、烤焦。
那如果对症的话,怎么用量呢?从半颗/天开始试着用,半颗半颗这么加,出现不适情况需要立马停服。正常来说,一般2颗/天是上限了,一般人半颗或者一颗的效果已经很显著了。
06
补中益气丸
。
。
。
组成: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
这个中成药大家估计都听过,名字容易让大家理解为:补中气、补脾胃的药。严格来说,这个药更倾向于提阳气,补脾胃的力道还是太弱了。
更适合什么患者呢?脾胃中气不算很虚,只是有点提不起阳气,偶尔精神状态欠佳。这种情况用补中益气丸效果就比较快而且明显。
如果你是脾胃很差,同时疲倦乏力头晕的,那它效果就不好了。提阳气的前提,是你自己有足够的阳气。如果阳气都不够,吃这个药,它压根没东西提。所以把这个药当作一个什么呢?帮你提阳气,调用你库存的一个药。
脾肾两虚,库存不足的,这个药就作用不大。临床上怎么鉴别脾肾情况呢?能吃,胃口好,寒热性食物接受度还不错,大便基本正常(成型不软不硬),没口气,这叫做脾胃还不错。睡眠质量高,没夜尿,不容易受到惊吓,这叫做肾气还可以。
脾肾都不错的情况下,如果你出现了:精神状态欠佳,偶尔胸闷、头晕,说话没力气,说话声音不够洪亮,颈椎不太舒服,轻微脱发;就特别适合用补中益气丸。
这里顺带提到一个补身体层次深浅的问题。上、中、下三个部位,能量蓄积地是在下的;中间,为中转站;上边,输出位。身体的能量是由下往上,由内往外泵的。肾阳太虚的,脾阳就不可能足;脾气虚的,肺气就不太可能足。一层托着一层,肾气足的,脾胃更能稳定转动,脾胃好的,肺气自然不弱,阳气自然能提到头部。如果脾肾不足,相当于底子空的,自然头面部(上)没有能量,再怎么提阳气都提不动。
07
人参健脾丸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砂仁、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等
。
。
。
这个中成药的配方和比较出名的一个中成药归脾丸比较相似,基本配方没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它用人参替换掉了党参。
人参健脾丸和归脾丸,药材的组成相差不多,不同层次用药的量的轻重也没有差别很大,都可以健脾化湿、养血安神,都比较适合肝脾失调的患者。
女性同时存在以下两种问题可以考虑用这两样中成药。(1)脾胃失调常见的问题:消化不良,口气重,大便不正常等;(2)肝失调常见的问题:睡眠浅,容易被吵醒,月经不调,容易双侧肋骨痛,容易偏头痛等。
脾胃比较虚,侧重点在脾胃不好的,那就选人参健脾丸。如果侧重点在睡眠不好的,肝的问题更明显的,那就选归脾丸。一个侧重脾,一个侧重肝。女性朋友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侧重哪个问题。
禁忌症大家也需要知道:如果脾胃比较虚的患者,容易胃胀气的患者,哪怕肝有明显的问题,也不能选归脾丸,因为它偏滞,容易加重胃口差。身体太虚的患者,这两样中成药都显得力道不足,补益作用不强,可以短期缓解,无法真正恢复气血充沛。
下 期 预 告
中成药系列3:女性常用类
往 期 推 送
【孩子体质差、反复高烧不退,新手妈妈经验分享&小儿喂养原则】
养生系列小讲
琢 璞 小 馆
中 医 养 生 科 普
欢 迎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