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腰痛、尿频、百病生!1个经典古方,温肾散寒、健脾除湿,阳气慢慢补回来,一身轻松!
近年来,关节、腰腿疼痛等等健康问题,很明显的越来越年轻化。
特别是最近春夏交际,很多地方阴雨连连,有些地方天气还有点冷,这些疼痛症状还会更为加剧。
其实,在中医理论中,关节、腰腿的这些疼痛,被归类为痹证,痹症包括多种疾病,常常是因寒湿之邪侵袭而缠绵难愈。
那寒湿是什么?
寒湿,指寒湿邪气侵入人体,阻碍气血流通。寒湿之邪十分顽固,会引发肢体的疼痛、肿胀、酸楚和麻木感,严重时影响正常活动,甚至导致关节变形。
现代生活中,许多人体质都偏寒湿,多源于外感寒湿、居住潮湿环境、经常淋雨、从事与水相关工作,及过度使用低温空调和饮食偏生冷等等。
中医理论中,寒代表冷、缺乏温暖,损伤身体阳气,导致疼痛、筋脉挛缩和肢体屈伸功能受限。
湿象征重浊、黏滞,使身体不爽,易侵袭人体下部,导致经络阻塞,使腰腿部位产生沉重感。
因为寒湿而引起的腰腿关节疼痛问题,一定要及时清理体内的寒湿,否则变得日久难愈,甚至引发其他相关的问题。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专治寒湿的奇方: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是医圣张仲景专为肾着而创制。
腰部,是肾脏的所在之处,此肾为腰的象征,当寒湿侵入腰部及以下,会导致身体沉重、步履困难、腰部冷痛如坐冷水、四肢冷痛麻木等等。
甘姜苓术汤,由炙甘草10克、生白术15克、干姜20克、茯苓20克,四味药物组成,能温肾散寒、健脾除湿,是治疗寒湿困阻下焦的经典名方。
甘姜苓术汤是如何温肾散寒、健脾除湿的?
重用干姜,其独特之处在于干姜具有多重功效,先以其温中散寒之力著称,还能回阳救逆,干姜的辛热燥烈之性,能够深入太阴经,温化湿邪。
白术,甘温偏燥,健脾益气,燥湿止泻,还有利尿,止汗,化湿之功,在肾着汤中,就是充分发挥了其燥湿散寒的特性。
水湿之邪内停下焦时,甘姜苓术汤通过茯苓的引导,使水湿从小便排出,茯苓结合白术,增强了温中祛寒、健脾化湿的效果,整个方更为和谐。
炙甘草调和诸药,与干姜相配,有着甘草干姜汤温中复阳的效果。甘姜苓术汤虽仅由四味药组成,却巧妙地将散寒与温阳、除湿与健脾融为一体。
甘姜苓术汤具体能治疗哪些病症呢?
1、腰痛
在古代,肾着证较为普遍,因为常年农耕劳作,会导致人们常常汗水淋漓、寒湿之气闭塞。
现代社会中,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但很多人会长时间待在室内、低温空调和过度饮用冷饮等,为寒湿入侵提供了便利,导致肾着症问题仍然存在。
肾着证,常表现为腰痛、舌体胖大、脉沉缓无力等,通过甘姜苓术汤补肝肾,强筋骨,引入肾经,能有效辛散寒湿,温阳化湿,从而缓解腰痛。
2、夜尿频
甘姜苓术汤,在治疗尿频方面效果显著,但需与淋证加以区分。
淋证虽也表现为尿频,但排尿时伴有明显的淋漓涩痛,尿液颜色多呈黄色,且舌红苔黄腻等湿热下注的舌象。
肾着证,是由寒湿之邪留滞下焦所致,主要表现为腰部冷痛、腰腹沉重,尿频多发生在夜晚,尿量不减而次数增多,尿色透明,无排尿疼痛。
这与寒湿邪气密切相关。寒性收引会导致小腹坠胀,寒邪侵袭下焦则凝聚不散,寒气聚湿,寒湿不化就会腰腹冷重,湿性趋下,寒湿久居下焦就会导致小便频多。
甘姜苓术汤,组方原则为干姜温中暖脾,生阳以祛阴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促使阴凝之寒水自小便排出,改善肾着证引起的尿频等症状。
患有肾着的人,会明显感受到腰部的不适,腰部以下会自觉发冷,这种冷感主要集中在肌肉关节处,而非下焦内脏的病变。
可能会经历下肢关节行动无力,膝关节在遇寒时感到不适,女性还可能出现白带增多的症状,夜尿也会频繁。
观察舌头,多呈白白胖胖的状态,舌体可能偏大或伴有齿痕,舌苔多且滑腻,脉象多沉而无力。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症状,在多雨等寒湿的气候来临,疼痛不适尚未开始前,可以尝试服用甘姜苓术汤,以温阳化湿,散寒止痛。
孙子曾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是告诉我们,预防总是优于治疗。如果我们能够以疼痛为警,从日常生活和日常调养入手,那么这才是迈向健康体魄的真正开始。
注:以上为健康科普内容,如有此类症状需要调理的,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应用,切勿擅服用,以免耽误病情。
关注老顾谈健康👆
掌握第一手健康知识
做自己健康的守护人!
RECOMMEND
老顾推荐阅读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看更多养生小知识,
点个在看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