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自愈之药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人体本身就有抵御外邪的能力,就是阳气。
阳气非常重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中的太阳,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缺少阳气正如世界没有太阳,空间黑暗,大地万物不能生长。在人体这个小宇宙里,阳气调和才能使人体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行顺畅,才能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脏腑机能活动,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运转。因此,固护一身之阳气,可永葆生命活力。
现代人往往处于阳气不足的状态。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呢?最多的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的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与人体器官紧密关联。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
人们往往年轻发病,一般都没有大问题,或经治疗好转明显,一般疾病很少遗留后遗症,因为年轻人先天的元阳之气充足,人体神经、肌肉、骨骼都处于最佳状态。随着步入中老年,身上的压力会逐步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所以中老年人生病,更应该从精神、情志层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损害造成的。
如何在起居饮食方面保养阳气呢?
首先,不妄作劳。《内经》讲: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过度弛张在外就会慢慢耗竭,不能回归本位,藏于阴中。所以故圣人教人收心养性,以养正气,使情志安定平静,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正所谓养吾浩然之正气,这个正气,其实就是人体的阳气。此处的戒劳也指劳心和房劳。
其次,睡眠养阳。夜间是人体阳气收敛的时候,保证充足睡眠,才能养精蓄锐,精神焕发。夜里11点至次日早上5点,是睡觉的关键时期,也是养阳气的主要时间。中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阳气最盛,但也在此由盛转衰,所以此时最好是睡30分钟左右,以保养阳气。
再次,运动养阳。白天阳光充足,自然界阳气旺盛,这时多到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否则,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还有,饮食养阳。坚持吃早饭、少吃生冷之物,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有助保护脾胃功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人体阳气就会充足。
此外,还要注意穿衣养阳。老百姓常说要暖脚冻头,因此,穿衣要求下半身比上半身要多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