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越虚,越容易上火,一个方子温阳还降火
阳气越虚,越容易上火,今天趁着夏季补阳正当时的大好时机,一起学习一个温阳降火的方子,帮你温补脾肾的阳气,通经脉,降虚火。

如果你既有口腔溃疡、牙疼、口气重、脸色发红,或者说长痤疮等一些上火的问题,同时又有怕冷、腰酸腿冷、下肢发凉、拉肚子等阳虚的问题,那今天这个方子你可要好好听了,它就是八味芄。
有的人就疑惑了,阳虚不是应该怕冷吗?为什么还容易上火呢?一句话气机乱套了,清代医家黄元御画了一张什么图,人体气机升降图,在这个图中,左边的肝气肾水随着这个脾土上升,那么右边的胆气、心火随着胃气下降,中焦脾胃是一个气机升降的枢纽,一升一降之间我们全身的气机才能运转通畅。
然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要想一个物品下降很简单,但如果要想让它上升,就必须有动力。道理是一样的,气机上升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就是阳气,一旦阳气虚了,气机上升就失去了动力,没有了上升,又何谈下降,同时阳虚生内寒,寒主凝滞,内寒进一步凝滞气机,气机升降是不是就更加乱套了?
该上升的气升不上来,就会瘀滞化火,口腔溃疡,牙疼等问题是不是就出现了?那该上下降的这个脾胃之气也就降不下去了,那么怕冷,腰酸,腰冷,下肢发凉、拉肚子是不是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一看有上火的迹象,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寒凉清火的药。结果是什么呀?雪上加霜,让本来就阳虚的身体虚上加虚,真正要做的应该是温补脾肾的阳气,打通气血经脉,气机运行通畅了,体内的寒热就能够顺利的实现一种交流,这就用到了八味丸,它是由八戟天、高粱姜等八味药组成的。
既然问题和阳气有关,所以首先上来的是补肾阳的组合,用到了八戟天和葫芦巴,八戟天是温补肾阳的同时还能够强筋补祛风湿,葫芦巴是温肾祛寒止痛,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补足了,那是不是间接就温煦了其他脏腑,也同时包括了温煦了脾阳,就这样,担心温阳散寒不彻底,又加了高良姜和吴茱萸,其中高良姜是专注脾胃的,散擅长温散中焦脾胃的寒气,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更重要的是吴茱萸入纳肝经,它能够上肝经的寒凝,肝主一身的气机,肝经的寒凝散除了,利于调畅全身的气机。
然后是山药和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健脾胃的,山药补脾益肾,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我们刚才也说了,在气机升降途中,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把脾胃补好了,有利于气机上下运行,
最后只剩下香附和川楝子了。这两味药都是行气药,前面不是温阳散寒,就是补脾胃,目的是为气机的畅行打基础,基础打好还需要一股力量的推动,这股力量就来源于香附和川楝子相互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川楝子不仅疏肝止痛,还能够清热泻火,将体内的虚火给它清泻出去,同时还能够治约方中温热药物的燥性,这就是八味丸了。
整个方子通过温补脾肾的阳气,疏通全身的气机来实现体内升降有序,气机舒畅。那么虚火寒气也就消散了。当然了,方子的使用要建立在大夫的辨证基础上去进行,所以如果你也有相关的问题,及时规范就医,不要盲病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