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算太晚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病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或者至少听说过它。
但你真的了解糖尿病是什么吗?其实,糖尿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血糖升高问题,它背后隐藏着很多大家常常忽视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糖尿病好像是年纪大了才会得的病,但你知道吗,很多年轻人也开始被糖尿病困扰了。
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会悄悄找上你,只要现在知道,还不算太晚!

糖尿病不只是遗传和年龄,心态也能决定你的血糖
有些人得糖尿病,你可能会听到身边人说:这病就是家族遗传的,不可避免。
当然,遗传的因素确实会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你有没有想过,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糖尿病的发生?
我记得有一个患者,是一位销售经理,每天早出晚归,压力山大,她的工作要求她总是对着客户微笑,尽管自己心里早就崩溃了。
她告诉我,最初的时候她只是觉得有点累,后来突然发现自己体重逐渐上升,血糖也越来越高。
后来做了检查,医生告诉她,她已经处于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她当时一脸茫然,根本没意识到压力跟她的病情有关系。
其实,长期的工作压力、紧张情绪,会影响体内的荷尔蒙分泌,尤其是应激激素——皮质醇。
如果压力过大,皮质醇持续高水平释放,就会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糖尿病不仅仅是身体的反应,它也是心理和情绪的积累。
每个人都有压力,但能否适时缓解,调节自己的情绪,实际上是能直接影响你是否会得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不只是食量,吃饭的节奏也很重要
很多人一想到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糖吃得太多,油腻食物吃得太多,身体吃不消。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在临床工作中,见过不少明明不爱吃糖、不爱吃高脂肪食物的人,血糖依然居高不下。
有一个病人特别让我印象深刻,是一位大约四十多岁的公务员,身材偏瘦,平时饮食也很规律,不吃甜食,不喝碳酸饮料,甚至还特意避免高糖分的水果。
但就是因为他吃饭的节奏太快,导致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每天他总是匆匆忙忙地吞下饭,尤其午餐的时候,吃得特别急,有时候吃饭时间不到半小时就赶紧去开会了。
其实,饭吃得太急,胃肠并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食物,食物的吸收也不完全。
这样一来,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胰腺就得加倍工作来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胰岛素的分泌就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糖尿病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我常常提醒患者,吃饭的时候,最好慢一点,细嚼慢咽,给胃足够的时间来接纳和消化食物。
每一口食物都能让你的身体有时间来释放信号,帮助胰腺适应食物的摄入量,而不是在一瞬间给身体带来过大的负担。
这种饮食节奏的改变,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宅家久了,糖尿病悄悄上门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宅在家里,减少了户外活动,尤其是年轻人,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手机,完全忽视了运动的必要性。
我有一个患者是IT行业的程序员,整天坐在办公室写代码,没事就刷刷手机,几乎不走动。
一天到晚窝在电脑前,吃饭也经常不定时,饭量还很大。有一次体检,他被告知血糖偏高,医生警告他已经进入了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不但生活作息紊乱,甚至几乎没有任何运动,才导致了身体代谢出了问题。
运动与糖尿病的关系,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但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每天的运动呢?
我告诉患者,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减肥,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科学研究表明,每周至少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血糖水平。甚至简单的走路、打扫卫生、做家务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长时间不运动,身体的代谢率变低,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出现问题,胰腺的负担也越来越大,最终血糖就容易失控。
吃太少也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风险,不仅仅跟吃得多有关,吃得太少也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我曾遇到一个极端节食的患者,她的饮食几乎每天都保持在1000卡路里以下,并且常常因为减肥,省略掉正餐,只是靠几根水果和一杯清汤来维持。
她瘦得非常快,体重减轻了很多,甚至还得到了不少夸奖。可是,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的血糖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动。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她的胰岛素分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已经有了糖尿病前期的表现。
这听起来很矛盾,为什么吃得少会得糖尿病呢?
其实,过度节食会导致身体进入一种饥荒模式,长期的营养不足,会使得胰腺的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受到影响。
相当于身体习惯性地进入一个低能量状态,当你突然进食时,胰岛素反应迟钝,血糖难以有效控制。
其实,糖尿病并不单纯是吃得多,而是和你如何管理你体内的糖分有关系。如果你为了节食长期不吃,血糖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
胶囊中隐藏的糖尿病预警信号
有时候,我们的肠胃健康,反映出我们身体对糖尿病的敏感度。
我有一个患者,是一位中年教师,最近几个月他常常感觉胃胀、胃痛,吃东西不太消化,几乎每餐后都会觉得不舒服。
起初,他认为是肠胃出了问题,甚至开始自己购买一些药物来缓解,结果,几个月后,他的血糖检测显示他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其实,肠胃功能问题并不简单,它和胰岛素的分泌密切相关。许多糖尿病患者早期就会有类似的肠胃不适表现,特别是餐后腹胀、消化不良等。
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和高糖高脂饮食,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因此,肠胃的不适,可能是身体给出的预警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没有任何特别原因的情况下频繁出现消化不良,最好去检查一下血糖情况,及时发现并防止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它并不是单一由遗传、饮食或年龄决定的。
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情绪波动,甚至肠胃健康,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血糖水平。
所以,在预防糖尿病的道路上,关键不是吃得少或者只吃低糖食物,而是要全面关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做到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量运动,定期检查。
这样,糖尿病也许就能被你从生活中彻底排除。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