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有这些异常表现,多是糖尿病“早期标志”,别误以为是皮肤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不少人觉得其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然而体重却减少。

但其实,在糖尿病早期,很多症状并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一些表现根本不会让人想到是血糖的问题,特别是出现在脚上的变化,往往最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看到脚上出现了一些异常,比如干燥、发痒、脱皮、麻木,第一反应可能是皮肤病或者鞋子不合适导致的摩擦,却没想到这可能是血糖异常的信号。
血糖水平如果长期偏高,血管和神经都会受到影响,而脚部正是最容易出现病变的地方。
人体的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血管本身就比较细,加上脚部远离心脏,一旦血糖控制不好,血管壁会受到损伤,导致供血不足,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
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确诊前,近30%的人已经出现了下肢的微循环障碍,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发现问题,血糖可能已经高了很长时间。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就是皮肤的干燥和脱屑。正常情况下,皮肤有一定的水分和油脂保护,但血糖过高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龟裂。
这种情况和普通的皮肤干燥不同,一般涂抹保湿霜或者护肤品效果并不明显,皮肤还是很容易起皮,尤其是在脚后跟、脚掌部位表现得最明显。
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出20%以上,这种变化可能是高血糖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影响了皮脂腺的分泌。
另一个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皮肤病的表现,就是脚部的反复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比正常人更脆弱,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也较差,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导致各种感染问题。
比如,脚趾间容易出现红肿、脱皮,甚至长出小水泡,看起来很像脚气,但治疗脚气的药用了很久都不见好,甚至反复发作。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创造了有利的繁殖环境,导致感染更难以控制。
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人群中,足部感染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2-3倍,尤其是指甲周围、趾缝这些地方,最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除了感染,脚部的神经变化也是糖尿病早期的一个重要信号。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尤其是控制感觉的周围神经。
这会使脚部产生麻木、刺痛、灼热感,甚至有人夜间睡觉时,脚部仿若火烤,又似被无数针扎。
这种症状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表明,大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早期出现神经损伤,而这种损伤一旦发生,很难完全恢复。
很多人刚开始只是偶尔感觉脚发麻,以为是长时间坐着或者压到了神经,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且不管怎么调整坐姿、站立都无法缓解,那就要考虑是否和血糖问题有关。
血液循环的改变也会让脚的颜色发生变化。糖尿病影响小血管的功能,使得脚部供血不足,导致皮肤颜色变深,尤其是脚趾、脚背的地方,可能会出现暗红或者紫红色的变化。
有些人甚至会发现,脚部的小伤口愈合得很慢,一旦破皮或者擦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伤口容易溃烂。
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壁容易增厚,血流速度减慢,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及时输送到受损部位,导致愈合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比正常人平均要长2-3倍,尤其是足部血液循环不良的人,感染的风险更高,严重时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除了这些变化,脚部的温度异常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信号。
正常情况下,双脚的温度应该是相对均匀的,但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异常,可能会导致脚的一部分温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特别是脚趾和脚背,摸上去总是冰凉的。
这种情况说明末梢循环已经受到了影响,血液无法顺利输送到远端组织,时间久了,神经也会受到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超过60%的患者会出现轻微的末梢循环异常,但很多人并没有察觉,直到问题严重了才开始重视。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脚上的这些变化和糖尿病有关,那如何判断这些症状是不是由高血糖引起的,而不是普通的皮肤问题?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检查血糖水平,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当空腹血糖水平高于6.1mmol/L,抑或糖化血红蛋白值超6.5%时,便意味着血糖调节功能失常,即刻采取干预举措。
另外,可以观察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如果长时间存在,而且没有明显的外部刺激因素,比如没有穿不合适的鞋子、没有接触过敏物质,那就更应该警惕血糖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脚上的变化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比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改善作息,这些方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缓或者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如果已经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症状,还有没有机会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逆转血糖异常的状态?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蔡春娇,谢翠华,刘荣珍,等.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循证护理,2025,11(04):67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