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7个征兆一出现,说明可能进入“危险期”,需谨慎!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笼罩着越来越多的人。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突破5亿,其中中国占比最高,超过1.4亿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人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危险阶段。
真正可怕的,不是糖尿病,而是它的沉默。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毫无察觉,等到身体发出明显警报时,往往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高发期。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典型信号就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但事实远比这复杂,下面这7个征兆,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你的身体可能正在走向危险边缘。
1.皮肤瘙痒、易生疖肿——血糖正在破坏你的免疫系统
一个看似普通的皮肤问题,却可能是糖尿病恶化的重要信号。长期高血糖会削弱免疫力,导致皮肤容易受到病菌侵袭,尤其是手脚、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容易反复出现瘙痒、红肿,甚至化脓性感染。
为什么会这样?高血糖环境下,皮肤微循环受损,局部血流减少,修复能力下降。白细胞功能减弱,使得细菌、真菌更容易在皮肤上繁殖。
中医怎么看?《黄帝内经》有云:肌肤者,血之余。意思是皮肤的健康与气血息息相关。糖尿病患者燥热伤阴,导致皮肤失去濡养,容易干燥、瘙痒。
如果你的皮肤问题久治不愈,尤其是反复长疖肿,务必警惕血糖异常!
2.口腔异味、牙龈出血——体内可能已经酸化
每天认真刷牙,却总觉得口气难闻?牙龈一碰就出血?很多人以为这是牙周问题,殊不知,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紊乱,导致口腔内的细菌繁殖旺盛,牙龈组织脆弱,容易出血。同时,酮体堆积会让口腔散发出类似烂苹果或指甲油的味道,这是酮症酸中毒的前兆。
中医的角度认为,这属于胃火上炎或血热妄行,糖尿病人阴虚火旺,导致口腔问题频发。
如果你发现自己口腔异味明显,且伴随牙龈出血,别以为只是上火,可能是血糖失控的表现!
3.伤口愈合缓慢——你的血管已经开始受损
一次小小的擦伤,正常人几天就愈合,而糖尿病患者可能一个月都未见好转。
关键原因在于: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导致供氧、供养能力下降。同时,神经末梢受损,局部感觉迟钝,甚至出现糖尿病足,溃烂、坏死,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有没有注意过,自己身上的伤口难以愈合?如果有,这是危险的信号,不容忽视!
4.视力下降、眼前有黑影——糖尿病正在盯上你的眼睛
很多人以为,视力下降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但如果你的视力突然下降,或者经常感觉眼前有漂浮的黑影(飞蚊症),这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
高血糖会损害视网膜微血管,引发渗出、出血,最终可能导致失明。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其中不少人在确诊时,病情已经不可逆转。
眼睛问题,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可怕,不仅仅是老花眼那么简单!
5.手脚麻木、疼痛——神经已经受到侵蚀
手麻、脚麻,很多人会归因于睡觉压到血液循环不好。但如果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甚至伴随刺痛、灼烧感,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信号。
糖尿病如何损害神经?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神经外膜损伤,神经信号传输受阻,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四肢末端。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感觉脚底像踩棉花,或者走路无力。
如果你的手脚经常发麻、刺痛,千万别掉以轻心,可能是糖尿病正在悄悄侵蚀你的神经系统!
6.半夜频繁起夜——肾脏正在超负荷运转
很多人上了年纪,起夜次数增多,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每晚起夜超过3次,甚至白天也总是感觉尿频、尿急,那就要警惕了。
糖尿病如何影响肾脏?肾小球长期浸泡在高糖环境下,会逐渐硬化、受损,最终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肾病,甚至尿毒症。
如果你的尿液泡沫增多、颜色变深,或者夜尿频繁,别忽视,可能是糖尿病对肾脏的警告!
7.情绪波动大、容易疲惫——血糖正在吞噬你的能量
你是否发现,自己最近容易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糖尿病如何影响情绪?血糖波动会影响大脑的葡萄糖供应,导致情绪不稳定。同时,胰岛素抵抗会使得细胞无法高效利用能量,即使吃得再多,也会感觉疲惫无力。
别把情绪问题当成小事,它可能是血糖失控的信号!
如何避免糖尿病进入危险期?
1.血糖监测:每年至少做一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半年一次。
2.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等。
3.运动管理: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
4.改善睡眠: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否则容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5.情绪管理:压力过大会影响血糖稳定,建议尝试冥想、深呼吸来缓解焦虑。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信号。当身体发出警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时察觉,尽早干预。这7个征兆,别等到晚期才后悔!
信息来源:
1.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全球糖尿病报告
2. 《黄帝内经》:对糖尿病的中医理解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4.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