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别只“压症状”!没散掉寒气,早晚得再遭一遍罪
常听人说感冒吃点西药快,可不少人吃完药后,发烧、头痛是好了,却留下没完没了的咳嗽——咳白痰、怕风怕冷,一遇凉就咳得更凶,这其实是风寒没散干净的后遗症。中医讲风寒感冒需发散,就像家里进了潮气要开窗通风,若只靠堵(压制症状),不把寒气排出去,早晚会再出问题,甚至得从头治一遍。

《黄帝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意思是风寒之邪侵袭体表时,该通过发汗把寒气散出去,这样感冒才能彻底好。可西药治感冒,多是针对发烧、头痛等症状用药,没有寒热辨证的概念——就像不管屋里是潮气还是热气,都只开空调降温,表面舒服了,根源问题却没解决。寒气闷在体内,顺着经络往下走,就会变成咳嗽、白痰;若再往下沉,还可能引发支气管炎,这就是为啥有人感冒好了,却咳了一两个月。
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有人感冒后吃了退烧药,体温降了,却开始咳白痰;有人图方便喝了冰饮压火,结果越咳越重。这就像冬天衣服湿了没及时换,表面晾干了,里子却还潮着,时间长了肯定着凉。风寒感冒的核心是寒气在表,若不发散,反而用寒凉的药或食物,相当于雪上加霜,让寒气更难排出,最后只能再用温散的方法从头治。
中医治风寒感冒后遗症,讲究既散余寒,又化痰湿。比如经典的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就是在桂枝汤(温散风寒)的基础上,加杏仁化痰、厚朴降气——桂枝像开窗,把残留的寒气散出去;杏仁和厚朴像扫地,把肺里的白痰清干净。之前有位50多岁的患者,感冒后咳白痰、怕冷,舌淡苔白,用这个方子加了干姜(温脾胃断痰源)、桔梗(通鼻窍),吃了5天就好转,正是抓住了散寒+化痰的核心。
日常遇到风寒感冒,想避免留后遗症,可以记住3个关键点:
- 初期别盲目用退烧药:若只是低烧、怕冷、流清涕,没到38.5℃,可先喝碗生姜红糖水,生姜温散风寒,红糖补气血,喝完盖被微微出汗,寒气往往能随汗排出,感冒好得快还不留根。
- 别吃寒凉食物:感冒期间及刚好转时,别喝冰饮、吃凉菜,脾胃受凉会生痰湿,痰湿往上走就会引发咳嗽。可以吃点温性的粥、面条,帮脾胃运化,减少痰湿生成。
- 咳嗽初期及时调理:若感冒后开始咳白痰,可用生姜3片、陈皮5克、杏仁5克煮水喝,生姜散余寒,陈皮化痰,杏仁降气,适合症状较轻的情况。若咳得频繁、怕风明显,别硬扛,及时找中医辨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加减,避免病情拖重。
风寒感冒不是扛一扛或压一压就能好的,关键在散。就像种地要先除杂草,再种庄稼,治感冒也得先把寒气散干净,才能避免后遗症。别图一时方便用错方法,不然寒气没散,最后还是得从头治,反而更麻烦。
(注:文中涉及的中药方剂及调理方法,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治,切勿自行用药)